明朝|明朝地大物博,也有多种制式冷兵器,为何还要从日本进口倭刀( 二 )


明朝|明朝地大物博,也有多种制式冷兵器,为何还要从日本进口倭刀
文章图片

明朝大规模进口日本倭刀的实质
而这个实质,就要从明朝进口倭刀的渠道开始说起了 。
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中的记载来看,明朝官方进口日本倭刀的渠道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明朝当时与日本的“朝贡”关系 。
不过并不是像其他朝代那样就是一个单纯的贡奉与回礼的关系,而是一种打着“朝贡”旗号的“官方特许贸易活动”,即明朝历史上的“勘合贸易” 。
日本倭刀也正是伴随着这样的途径而流入了明朝境内 。
而且得益于明朝向来在朝贡回礼上的慷慨,经此途径进入明朝的倭刀往往也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
咱们就以明朝与日本勘合贸易期间的倭刀价格为例,据史书资料显示,一把倭刀在日本的正常售价往往是一千文左右,但如果进入明朝,却能卖到五千文 。
显而易见,就是单纯的经过一场航海旅行,倭刀的售价就翻了五倍,甚至可能更高 。如此丰厚的报酬之下,又如何不让那些日本刀匠为之疯狂 。
明朝|明朝地大物博,也有多种制式冷兵器,为何还要从日本进口倭刀
文章图片

而且结合此前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与日本建立外交渠道的主要目的来看,“联合抗倭”显然才是明朝与日本建立朝贡关系的主要原因 。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明朝东南沿海,在1432年到1547年这段时间里,倭寇在明朝东南沿海一带的活动极为频繁 。
加上明朝北方边关局势也日益严峻,所以与日本的这层“朝贡联系”还真就不能贸然的单方面终止 。
明朝|明朝地大物博,也有多种制式冷兵器,为何还要从日本进口倭刀
文章图片

由此也就出现了明朝官方三令五申限制贡使入朝以及朝贡规模,日本幕府却不管不顾,几乎年年朝贡,且朝贡规模也明显超出规模的情况 。这些在《明实录》中也均有着明确的记载 。
那么为了谋求与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友好关系,同时也是为了抗倭以及稳定边关局势,大家说明朝对于这些日本倭刀是收还是不收?
收的话会增加明朝的财政支出,很亏,但是不收的话,明朝的日本的外交联系势必就会受到影响,联合抗倭的局势也就打破了 。明朝只能单方面去抵制,对明朝不利 。
而且这批刀剑也极有可能通过“走私”等渠道再次流入明朝或者倭寇的手中,对明朝更为不利 。
明朝|明朝地大物博,也有多种制式冷兵器,为何还要从日本进口倭刀
文章图片

结束语
那么还能怎么办呢?只能是勉强收了呗,否则明朝不但要抵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还得同时兼顾东南沿海的倭寇袭扰 。前后夹击,那得多难呀!
而且从抗倭名将戚继光对日本倭刀所做出的“制作精良、结构合理”的评价来看 。
虽然日本倭刀那“轻薄”的特征并不适合用在铜盔铁甲大行其道的明朝北方战场,但是却明显适合用在装备明显不怎么精良的倭寇身上 。
明朝|明朝地大物博,也有多种制式冷兵器,为何还要从日本进口倭刀
文章图片

明末之所以会逐渐出现大量的“仿倭刀”,也多是因为倭刀的形制明显更适合对抗清朝军队大为盛行的“棉甲”,可劈砍,也可穿刺,而且重量也要更轻,那么在行军压力上势必也会有所减轻 。
如果这么看的话,这些进口的倭刀所为明朝提供的大量实战经验,显然也足以称得上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可以让明朝在冷兵器的研发和进步上少走许多弯路 。
当然,这里不包括“火铳”、“火炮”等热武器在明朝的逐渐盛行,以及其在战场上对“冷兵器”的替代作用 。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