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朱元璋外出巡查时,遭一老妇人破口大骂,朱元璋:敢问您儿子是
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初期,韩成绝对是当仁不让的最大功臣,可朱元璋称帝后,大封有功之臣,却独独没有封赏韩成 。
直到韩母拦驾痛骂皇帝后事态又峰回路转,追封韩成为高阳郡侯,建忠祠,朝廷每年祭奠,再封韩成的夫人为诰命夫人,还招韩成的儿子为驸马,这封赏也算到了极致 。这巨大的反转中有着怎样曲折故事?
文章图片
陈友谅部下不知是计,立即同意,韩成遂投身入湖,敌军众将见对方主帅投湖纷纷下水捞尸来换头功,混乱之际朱元璋趁机逃出重围 。
一马平川
这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凶险的时刻,天劫仿佛全被韩城一人抗下,陈友谅一死,再也没有人能拦着朱元璋的铁骑了 。
文章图片
之后太祖就像开了外挂一样的一马平川, 1364年陈友谅儿子陈理投降,1365年,张士诚被俘,1367年,方国珍投降,1368年称帝,同年大将徐达攻克大都(今北京),元朝覆灭,五年时间统一中国 。
没韩成,这天下就姓陈了,韩成的牺牲如此重要,朱元璋怎么可能不记得?就算朱元璋忘记,那他身边谋臣史官绝对不会忘记韩成这样居功至伟的人 。
从后来追封的悼词来看“维公气壮虹霓,心知天日,浩浩洪波,捐躯尽节,亦有死者,从死无疑,孰如公死,脱君于危,纪信而后,谁是其匹神?”朱元璋是非常清楚韩成的功绩,那他们为何集体沉默?
文章图片
天亡我也
前面提到朱元璋和陈友谅那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战,其实是决定了谁才是一统天下的真命天子,而朱元璋却赢得并不光彩 。
大战前期,朱元璋军船小兵少处劣势,被打得很狼狈,韩成死后朱元璋带伤逃出生天,熬过此劫后简直有如神助,突然刮起的东北风让朱元璋的投石机火攻有用武之地来对付陈友谅的大船,陈军大量伤亡 。
陈友谅虽然还占据着优势,老天却又给陈友谅来了一次暴击,秋阳久晒导致水位降低,陈友谅军的船大,水小行动不便,经常搁浅又不敢靠岸,朱元璋船小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他们靠岸扎水寨打起了持久战,陈军苦不堪言 。
文章图片
大战打了月余,陈军企图突围退回武昌,在湖口朱元璋军岸上万箭齐发,陈友谅竟不知死活地探头观看,中流矢贯穿头颅,当场毙命 。
顿时,陈军土崩瓦解,余五十万残部溃散逃败,陈友谅战死时还有五十余万人,朱元璋却只有二十万人,真可谓天亡我也 。
尴尬的遗忘
1638年朱元璋登基大典,册封群臣,论功行赏,那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似乎更应该大书特书以彰开国皇帝英明神武,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
文章图片
可深究战局却充满了各种诡异的巧合,虽然可以借天命所归,真龙庇佑等说辞开脱,可开国皇帝当时手足无措的差点被人生擒却是不争的事实,开国大典封赏韩成会不会就让人联想到这么不堪的一幕?故此对韩成的功绩都默契地不提 。
而韩母丧子后,对朱元璋非常不满,遇见后痛斥他忘恩负义,朱元璋一头雾水,这才有敢问:你儿子是?一听是韩成之母,又见她一身乞丐打扮,立即赔礼道歉 。
朱元璋立即追封韩成为高阳侯,还在皇宫盛情款待韩母,一直到封赏韩家的高阳侯府建成后,才将韩母送回 。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巡查|快手:将巡查整治以“答题解惑”等内容作为核心看点进行盈利的行为
- 朱元璋|朱元璋曾下令:严禁皇族吃人参,崇祯直到上吊前才知其用意
- 朱元璋|朱元璋能当皇帝,竟然是一个道士帮了大忙,正可谓天机不可泄露
- 朱元璋|朱元璋搬来三筐稻谷当殿试考题,刘伯温脸色大变:有人要死了
- 燕王朱棣|朱元璋准备杀朱棣,被朱棣一封信吓得冷汗直冒:比他老子还无赖
- 刘邦|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非常相似?
- 燕王朱棣|如果朱元璋活着,朱棣能成功吗?给他三个胆都不行
- 朱元璋|朱元璋让刘伯温测国运,得到答案后大喜,没想到自己理解错了
- 朱元璋|一代江南绝色才女,朱元璋一夜宠幸后,朱元璋:“推出去,处死”
- 燕王朱棣|朱元璋在给朱棣剥橘子,马皇后却大惊失色:你爹要杀你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