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为什么在战争中一旦被对手包围,就基本是输了?

在实际的战争中,一旦被包围了,就意味着后勤补给中断,而一旦后期补给中断了,军队就支撑不了多长时间,补给很快就会消耗完,到时除了拼死一战就只能投降了 。
比如说二战时期德国人发明的“闪电战”,其核心就是在战争初期利用装甲部队的快速突破能力,迅速在对方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然后装甲部队就直接攻到敌军后方,同时步兵跟着装甲部队的进攻路线,一路上占领各个重要据点,往往当装甲部队攻打敌军后方的时候,也就完成了对敌军的合围 。
苏军|为什么在战争中一旦被对手包围,就基本是输了?
文章图片

【苏军|为什么在战争中一旦被对手包围,就基本是输了?】而且一旦被对方合围,不但后勤会中断,还容易引起军队的恐慌,而军队一旦出现了恐慌情绪,那么部队就会失去斗志,容易发生全军崩溃的情况 。
比如在明朝末年松山大战时期,洪承畴率13万明军主力进攻后金,却被皇太极断了后路,也就断了后勤部给 。在这种情况下,战斗肯定是无法继续进行了,只能撤退 。于是洪承畴就制定了分路撤退的计划,如果各军将领能按照洪承畴的计划有序撤退,至少也不至于惨败,但被断后路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军,引起了全军的恐慌,各军没有听从洪承畴的统一号令,各顾各地夺命狂奔,完全不成建制,结果就在这样的情况下,13万明军精锐就成了后金军宰割的目标,明朝末年最为精锐的军团就这样被皇太极消灭了 。
再如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赵括所率的45万赵军主力也是被白起实现了完全的合围,在这种情况下,赵括只能选择突围,而赵军突围的最佳时机是在刚被合围的那几天,毕竟部队在出击的时候应该携带了一些补给,还能支撑几天,也就是因为最初的几天没能突破白起的合围圈,赵军越到后面就越没有战斗力 。
苏军|为什么在战争中一旦被对手包围,就基本是输了?
文章图片

而白起的策略就是只守不攻,全军死死地守住各个要口,只要赵军不攻过来,秦军就不去主动出击,目的在于困死赵军的同时,尽量减少自身伤亡 。当然,如果出击的话,一旦出击失败,那么某个关口的守军就会大幅减少,赵军就很可能会从这个关口实现突围,这也是白起只守不攻的原因 。攻出去可能失败,但守下去只会赢不会输 。
赵军在被围困了45天后,全军弹尽粮绝,最终全军丧失斗志,也只能选择投降了 。
当然,战争中被合围的情况下,也不是没有翻盘的可能,只是这样的战例在历史上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己方援军抵达,在外围突破了敌军的防线,才最终使被围的部队给解了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