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末代狂儒”辜鸿铭:生于南洋,学在西洋,逃离北大,晚年倍凄凉

“诸位也许笑我痴心于清室,准确来讲,我并非忠于王室,而是忠于中国的政教,忠于中国的文明,我留着辫子,这是一个标记,我是要告诉世人,我是老大中华未了的一个代表 。”——辜鸿铭
当一个旧的制度被推翻,庞然大物倒下时所发出震天轰鸣时,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拍着手欢欣鼓舞的革命者,还需要看到那些居住在被推翻的大厦中的居民,哪怕那大厦腐朽不堪,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辜鸿铭就是那个随着清政府被推翻,在近现代“无家可归”之人 。
辜鸿铭|“末代狂儒”辜鸿铭:生于南洋,学在西洋,逃离北大,晚年倍凄凉
文章图片

决意回国:
在当初去英国之前,辜鸿铭的父亲曾叮嘱他:“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 。”这句话在辜鸿铭独自在异乡漂泊的过程中被不断想起,印象一次又一次加深,“中国人”三个字成为了他自己给自己的身份烙印 。
1885年,在回福建探亲的游船上,能够跟外国人高谈阔论的辜鸿铭受到了杨玉书的关注,杨玉书是谁?广州候补知府,奉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之令前去打探中法战争的情报,没想到情报还没打探,先看上了辜鸿铭 。
辜鸿铭|“末代狂儒”辜鸿铭:生于南洋,学在西洋,逃离北大,晚年倍凄凉
文章图片

在杨玉书的引荐下,辜鸿铭成为了张之洞的幕僚,在承担对外文书工作的基础上开始海量学习中国文化 。张之洞作为晚清的肱股之臣,也是洋务运动的推崇者,非常乐于见到这些后辈能够将中西文化相贯通,借着西方文化为中国走出一条生路 。
辜鸿铭有才吗?有才,他是真正会读书,且乐意读书的那波人,读完书后还能学以致用 。比如说他在学习中国文化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逊于西方思想,儒家经典其实跟西方的反战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辜鸿铭|“末代狂儒”辜鸿铭:生于南洋,学在西洋,逃离北大,晚年倍凄凉
文章图片

自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后,严复紧接着翻译了大量西方著作,例如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同是翻译,辜鸿铭则选择将传统文学典籍翻译成外文,让西方人都来读读中国的传统文学 。
儒家四部经典他翻译了三部,《论语》、《大学》、《中庸》纷纷出现了海外版本,在林语堂前去国外留学的时候发现,辜鸿铭的翻译本已经作为了国外许多大学的教材 。这里透露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辜鸿铭非常受到国外文学界的认可 。
翻译本那么多,为什么唯独辜鸿铭这么受追捧?因为他有自己的理解 。在英国的13载岁月让他清楚明白该用怎样的语言,该去如何举例子打比方,才能让西方人读懂中国文化,它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传统中国人所不具备的 。
辜鸿铭|“末代狂儒”辜鸿铭:生于南洋,学在西洋,逃离北大,晚年倍凄凉
文章图片

在翻译过程中,辜鸿铭本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加深,1915年他出了一本名为《中国人的精神》的书籍,向西方社会展现出了与以往认知截然不同的中国形象:“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温良,温良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 。”
这样的观念引起了饱受一战摧残的西方反战人士的共鸣,他成为了中国对外的文化形象代言人,也是当时中国最为“狂妄”的儒生 。那个时候西方社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
泰戈尔、托马斯泰、毛姆等上个世纪最为顶尖的文学创作者纷纷与他交好,前往中国进行文化交流时必定要拜访他,他却不一定接见,因为怎么能够让西洋人想见谁就见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