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v|淘宝京东之下,掉队蘑菇街市值缩水9成,直播电商自救能否成功?( 二 )


2021财年亏损的收窄,则是因为成本的大幅缩减。财报显示,2021财年蘑菇街的主营业务成本为1.83亿元,同比减少37.7%,销售费用为2.30亿元,同比减少62.5%,其他各项成本支出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营销成本的大幅下降,或许是蘑菇街对于流量增长的反思。2020年以来蘑菇街专注直播,并叫停了商城业务。业务转型稳定之前,它似乎并不愿大动干戈。
实际上,在作出这一决定之前,和电商界乃至互联网圈同行们一样,蘑菇街也处于流量的焦虑中。不过数据显示,蘑菇街在2020年新增了1530万年度活跃买家。陈琪在5月时公布了这一数据,坦言这块增长确实是受到了直播业务的正向影响。
精准的流量、敏锐的市场观察,却依然无法盈利,蘑菇街怎么就“掉队”了?
蘑菇街被困在了哪儿?蘑菇街的困局有其历史原因。
成立之初,蘑菇街靠着给淘宝站内导流的佣金收入发家,但蘑菇街、美丽说等平台让淘宝感到了危机,它并不想做这些导购社区的“仓库”。
2013年,被迫与淘宝“分手”之后,蘑菇街就不得不进行转型,不仅自建电商平台,还尝试了海淘、品牌特卖、金融等业务,当时蘑菇街还重拾了社区运营业务,但无论是哪个方向,蘑菇街都没有孤注一掷。
媒体援引蘑菇街前员工称,“前些年,蘑菇街的业务调整非常频繁,两个月之前做的事情,到了今天可能就要全部被推翻,没有优化和升级,而是拿着新业务重新开始做。”
不得不说,蘑菇街踩点踩的还是挺准的,比如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等。但这位“三心二意的预言家”身后,网易考拉、唯品会、小红书等相继崛起。
除了被认为是在追逐风口,也有观点认为,蘑菇街这些年转型失败的问题在于“过于小众”,太过专精单一类目,陷入了“垂直”陷阱。小众虽然粘性强、垂直度高,但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时刻把握用户喜好,跟上时代节拍,并不容易。
此前,内部员工表示,在内部信、年会等场合,陈琪并没有回避错失风口的事实,并且在思考怎么做对的事,“包括去年年会和今年年初的总结,他就明确提出直播现在正站在风口上。”
市场认为蘑菇街的模式一直在变化,而蘑菇街在内部复盘的结论是:蘑菇街的主线一直都是KOL的运营,从未转型。从导购社区到垂直电商再到直播电商,形式变了,内核不变,社区达人、网红店主,甚至主播都是KOL,蘑菇街就是通过这些KOL来带货的。
对于有些外界所称的“错过”风口,蘑菇街也有过回应。比如社交电商,拼多多最开始起家是低价生活用品、云集更接近于直销,服饰类作为半标品,其实并不适合这些模式,需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回到蘑菇街当下的处境,电商直播业务为蘑菇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蘑菇街有很多核心问题没有解决。
直播电商的本质不是引流,而是变现,需要持续挖掘低成本的流量,受限于平台本身的流量,可能导致直播业务在未来触及增长天花板,从数据上看,尽管财报显示17个季度蘑菇街直播业务都在增长,但增速确实在放缓。
蘑菇街的流量思维,还是定位在精准维度。转型到直播电商后,并不是所有用户都能接受直播的模式,这需要和货架式电商迥异的承载模型。财报中提到,蘑菇街粉丝30天的复购率最高达到了91%。低基数下的高转化率很难带来更大的突破,在稳固基本盘的同时,蘑菇街仍然需要挖掘新的流量。
但依旧有一个问题,我们似乎很难去定义蘑菇街。没有淘宝的海量商品,没有拼多多的低价优势,也没有小红书的阳春白雪……尽管蘑菇街将自己定义为“时尚电商”,也已经拓宽了品类,但市场的用户心智还没得到重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