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游保定:清代省府第一衙——保定直隶总督署

摄影/编辑:善良
文字:部分来自网络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 。
直隶总督署,原建筑始建于元,面积30000余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路,主体建筑在中路,东西两路是辅助建筑 。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 。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直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才废止 。
历经沧桑的直隶总督署,承载了74位总督的功过是非,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
直隶总督署在清代自雍正至宣统8帝187年的历史中,历任堂总督74人99任次 。其中多为朝中重臣,著名的有修建莲池书院、倍受雍正帝信赖的“模范督抚”李卫,有勤政廉洁的一代廉吏唐执玉,有兴农治水、被列为“乾隆五督臣”之一的方观承,更有清末名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李鸿章自同治九年继曾国藩之后任直隶总督,先后任职达25年之久,是直隶总督中任职最长的,这一时期是李鸿章为官的鼎盛时期,也是直隶总督权力的极盛时期 。
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 。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门前一对特别高的旗杆,显示着总督衙署的威严 。
大旗杆和门前的石狮
清朝|游保定:清代省府第一衙——保定直隶总督署
文章图片

戒石坊,仪门再往后走,是一座三门四柱的石质牌坊“戒石坊”,意思是说:只有处以公心才能明察事情的真相 。
清朝|游保定:清代省府第一衙——保定直隶总督署
文章图片

院内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已有460多年的树龄 。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古柏群”称为衙内一景 。
清朝|游保定:清代省府第一衙——保定直隶总督署
文章图片

直隶总督署内“公生明”坊这三个字的背面,另有16个说的更直白的官箴: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据传说这16字是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的笔体 。意为提醒为官者他们的俸禄都是百姓的血汗钱,为官不公不清,那就天理难容 。这16字读出来,是不是有种指着贪官污吏鼻“骂”出来的感觉?和“公生明”三字一样,它也是中国古典廉政文化的代表 。
清朝|游保定:清代省府第一衙——保定直隶总督署
文章图片

大堂前院内东西两侧
清朝|游保定:清代省府第一衙——保定直隶总督署
文章图片

清朝|游保定:清代省府第一衙——保定直隶总督署
文章图片

清朝|游保定:清代省府第一衙——保定直隶总督署
文章图片

大堂,戒石坊再往后走,是大堂,又称“正堂”,有五间大房 。始建于明朝初年 。于雍正八年改为总督署大堂 。堂内裝备肃穆,仪卫森严 。是封建社会官衙权威的象征 。这里是总督拜牌迎旨,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的地方 。该堂是按李鸿章任直隸总督时为背景复原的 。
李鸿章在任内,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俄条约》、《辛丑条约》,指挥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人侵保定,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外地训令“以礼相待”,侵略军大肆烧杀抢掠 。11月6日,以英少将盖司礼为首的侵略军将校端坐在总督署大堂正中,将直隶护理总督廷雍等人五花大绑,在大堂跪审,并推出斩杀 。这是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历史上的惟一一次“庭审”,留下了耻辱的一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