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朝中期兴起的陕西刀客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提起刀客,可能不少人会认为这只是在影视剧中才会出现的虚拟人物,但历史上在关中平原还真有过刀客的存在 。
将某种特定身份或从事某固定职业的群体称之为某客,是陕西方言构词的一种习惯 。比如,盐客、镖客、赌博客、麦客 。
所不同的是,刀客并非单指一种具体职业,而是清中期之后陕民对流窜乡里、结社伙行、手持大刀这一游荡群体的总称 。
因为他们通常携带一种临潼关山镇制造的“关山刀子”,刀长约3尺宽不到2寸,制形特别,极为锋利,所以群众就称之为刀客 。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刀客从产生到兴起,再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大概分以下三种,下面,有书君就为您仔细解说一下:
一、行侠仗义的民间组织 。
追根溯源,陕西刀客明清以前就有了,他们是从民间自发产生的 。到了清代,陕西同州、朝邑、三原、泾阳为工商重镇,富户很多,平时常有土匪绑票抢劫,所以商民都有练武的风习 。
清朝|清朝中期兴起的陕西刀客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文章图片
各村堡为求自保,组织团练,平时都带着刀,以备急需 。群众们就习惯称之为“刀客” 。
刀客们大都身怀绝技,勇猛威武,雄健有力 。舞起刀来,刀锋呼呼,寒光逼人,只闻刀风,不见人影 。
他们一般没有什么严密的组织,谁的威望高,武功好,谁便是大哥,带头保护大家的利益,应对各路社会纠纷 。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兼职,现实生活中另有其他谋生方式 。
其谋生的行业,大致有以下几种:
1.盐客:刀客组织在盐滩地区,以贩盐为生,维持自身生计及组织运转 。
2.镖客:主要是护送当地商旅,防止路遇盗匪劫货,通称保镖 。
3.赌博客:在一些民间集会上排赌博,掌红吃黑 。刀客们在赌博中很讲信用,不做那些流氓无赖的事 。
他们把工作赚来的钱共同享用,维持生活 。他们经常打抱不平,打富济贫,为认为受冤屈者进行报复,也不要什么物质代价,事完只要管顿饭就行 。
在民间传说中,至今人们都能感到刀客的“义气”,虽没有明确宗旨和纪律,但共同遵守一句约法:光棍犯法,自绑自杀 。
比如,刀客头赵银娃手下的刀客阳生做了坏事,赵就对他说:“你知道的,该怎么办!”随即给小刀一把,令其自处,阳生坦然回答:“大哥你要活的,还是要死的?”说着,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两片肉,撂到地上喂狗吃 。
道光年间,蒲城刀客王改名,因为母亲美貌,被同乡恶霸杀父夺母,在襁褓中随母入了仇家,10岁那年知情,便苦练武功,决心报仇 。20岁时,他杀死仇人,当了刀客 。
据说他“胆量过人,臂力出众,武艺超群 。飞檐走壁,如在平地,步履健捷,快若奔马” 。他领着一支人马劫富济贫,驻扎在卤泊滩南井家堡,筑墙挖壕,还有武器弹药装备,官府也拿他没办法 。
当地百姓非常拥戴他 。有了纠纷,官司啥的就去找他,他听双方陈词后,以公评断 。时间长了,他所在的井家堡竟成了个民间法庭 。
随着时局的不断变化,刀客组织的生活路径也在不断变化 。在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下,逐渐分裂,出现了第二,三种刀客 。
二、杀人掳掠的“刀匪” 。
“刀匪”在传统刀客文化里,应该算是败类了 。
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不守规矩未被刀客组织吸纳,只能落草成匪的 。
还有一部分是为生活所迫的灾民 。清朝中期后,百姓生活困难,一遇灾年,就会有大批青年失业,不得不做起土匪 。
清朝|清朝中期兴起的陕西刀客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文章图片
“刀匪”杀人掳掠,无恶不作,给“刀客”的形象抹黑不少 。清朝执政者一直在打击这类群体,但效果不好 。到了民国则是更加猖獗,转变为军阀集团,为祸一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