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差矣斋将躬举藉,岂宜卜慽更怀予—乾隆帝诸子的最终结局( 十 )


永璘临终之前,嘉庆帝为了最后一次照顾幼弟,于是下旨将永璘晋封为庆亲王(按:清朝宗室制度规定,宗室爵位除世袭以外,均要降等承袭,永璘如果以庆郡王的身份去世,则其子将降袭贝勒 。而晋封为亲王后,其子可以袭封郡王) 。永璘晋封亲王后不过数日,就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病逝,年五十五岁,朝廷赐其谥号“僖”,称“庆僖亲王” 。
“僖”在谥号法里是游乐无度、喜好声色的意思,同时也有恭慎无过、畏忌小心的含义,总体来说,就是混吃等死、无所建树 。这个“”僖”字谥号,对于一辈子游手好闲、不着四六的永璘来说,真是名副其实了 。
永璘去世后,由第三子绵愍降等承袭庆郡王爵位,但是绵愍没有子嗣,他去世之后,永璘的其他后裔因为犯事或者彼此间争夺世袭爵位而被朝廷所厌恶,庆郡王的爵位一度被停袭 。
永璘的孙子奕劻(永璘第六子绵性之子)原本只是庆亲王旁支,但在机缘巧合之下和慈禧太后(当时还是咸丰帝的懿贵妃)之弟桂祥拉上了关系,并进一步和懿贵妃建立了联系 。此后慈禧太后在咸丰帝驾崩后凭借“祺祥政变”而掌握了清朝中枢大权,奕劻也投其所好,卖力巴结逢迎,终于得以成为慈禧太后的心腹重臣,逐渐进入清朝的权力中枢,是举足轻重的宗室大臣,他的爵位也从辅国将军一路晋升为贝子、贝勒、加郡王衔 。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发动“甲申易枢”,将恭亲王奕?赶出中枢,以奕劻为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主持中枢政务 。之后慈禧太后晋封奕劻为“庆郡王”,使他承袭了其祖父永璘所开创的封爵 。光绪二十年(1894年),奕劻晋封庆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劻更进一步,庆亲王被明确为“世袭罔替”的资格 。这样,由永璘开创的“庆亲王”爵位,成为了清朝第十二位、也是最后一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永璘如果地下有知的话,应该心满意足、可以瞑目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