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中一国国名被写错了两千年?孰正孰误,尚待深入研究


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中一国国名被写错了两千年?孰正孰误,尚待深入研究
文章图片

比如,《史记·周本纪》里面记周武王在克殷平天下后:“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於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於燕 。”
这里说的是:周武王封姜太公在营丘,国号齐;封弟弟周公旦在曲阜,国号鲁;封召公在燕国 。
《史记·燕召公世家》也有互补呼应说:“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
另外,《史记·周本纪》里面又记载有:“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
这里说的是:成王把殷商的遗民迁到洛邑后,周公把成王的命令向殷商遗民宣告,作《多士》、《无佚》 。成王任命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向东攻伐淮夷,歼灭奄国,把它的国君迁到薄姑 。
太保是西周三公之一的重臣,召公奭并不能亲自到燕地来当燕侯,只能让长子到燕国就封,他本人和太师周公一起在成王身边辅政 。
太师周公的情况也一样,他被封于鲁,因为要留在周公身边辅政,只能让其长子伯禽到鲁地就封 。
1986年,北京西南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周墓地发掘,一大批西周早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 。
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中一国国名被写错了两千年?孰正孰误,尚待深入研究
文章图片

其中一件被命名为“克盉”的盉器上有铭文为:“王曰‘太保唯乃明乃鬯(畅),享于乃辟 。余大封乃享,令克侯于匽 。倝(幹)、貍、雩、驭、微 。’克垂(陲)匽,纳土眔厥司,用乍作宝尊彝 。”
这段铭文中的“王”指的是周成王,“太保”即是召公奭 。
铭文记载的是:周成王大加赞扬了召公奭的英明,然后“令克侯于匽”,即派召公奭的长子克做匽地的诸侯,代替他的父亲到匽地就封,监察倝(幹)、貍、雩、驭、微等六族氏 。
另外,还有一件被命名为“堇鼎”的青铜器铭文上刻:“匽侯令堇饴太保于宗周 。庚申大保賞堇貝 。用乍大子癸寶尊量 。丩毌 。”
该铭文说的是:燕侯让堇到宗周去送甜品给太保,庚申日,太保赏赐给堇贝币,堇花费了这些贝币来铸造这件青铜器 。
一尊被命名为“匽侯旨鼎”的铭文是:“匽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作姒宝尊彝 。”
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中一国国名被写错了两千年?孰正孰误,尚待深入研究
文章图片

【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中一国国名被写错了两千年?孰正孰误,尚待深入研究】这里记载的是:匽侯旨初次进京觐见周王,得到周王赏赐贝币,从而以贝币铸造了宝鼎 。
总之,召公奭在周朝室辅佐成王,他的儿子克和旨到燕地相继为侯,是历史事实 。
1967年在北票市东官营发现的燕王職戈,上面刻有铭文:“郾王職作御司马 。”
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中一国国名被写错了两千年?孰正孰误,尚待深入研究
文章图片

这里的“郾王職”,就是《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的“王召公子職于韩,立以为燕王”,即赵武灵王立为燕王的“公子職” 。
1966年出土有“郾王喜铜矛”,关于这件兵器上刻的“郾王喜”,杨树达在《积微居金文说郾侯库彝跋》中断言:“兵器有郾王喜矛,即燕王喜也 。”
即这个“郾王喜”,就是燕国最后的一个国君燕王喜 。
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中一国国名被写错了两千年?孰正孰误,尚待深入研究
文章图片

“匽”字为什么被改成了“郾”字呢?
原来,汉字中,左“阝”是“阜”字的简略写法,右“阝”是“邑”字的简略写法 。
把国名“匽”改为“郾”,是在“匽”字右边加了个“邑”字旁,加强了国土的概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