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后代:金庸笔下的形象,与历史截然不同

作为明朝末年的风云人物,袁崇焕与毛文龙两人,到底谁忠谁奸,犹如一个罗生门,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不过,尽管这两人忠奸难辨,但两人的儿子却各有不同的结局,可谓忠奸立辨高下立判,由此或许折射出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忠与奸 。
关于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后代,大致有两个版本:一是金庸对其艺术化的塑造,由于金庸小说传播广泛,在全球华人中知名度很高,因此这一版本算是广为人知;二是明清史料记载的真实历史,由于二人后代并非名人,也没有做出什么大事,因此他们的事迹鲜为人知 。
袁崇焕|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后代:金庸笔下的形象,与历史截然不同
文章图片

不过,《清史稿·富明阿传》记载:“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崇焕裔孙 。崇焕裔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 。五传至富明阿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至今尚在的《江宁将军富明阿去思碑》,以及当时文人杨钟羲的《雪桥诗话余集》,魏毓兰的《龙城旧闻》等,都记载袁崇焕有一个遗腹子袁文弼 。近代东莞学者张次溪综合诸多文献考证指出:袁崇焕崇祯年间纳一新妾,为他生下了遗腹子袁文弼 。
真相大白,原来袁崇焕在广东的确没有直系血亲,所以过继侄子袁兆基为嗣子,但后来在辽东时纳妾又生了一个儿子 。从袁崇焕纳妾及老家被抄出五千两来看,担任辽东巡抚之后经济状况的确出现飞跃的改善 。
更为重要的是,金庸说袁崇焕之子叫袁承志,彰显他继承父亲遗志,但实际上是胡说八道,袁崇焕之子不仅不叫袁承志,而且还投奔了清军,“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甚至其后代还改姓为“富明阿” 。古人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连姓都改了,袁崇焕后代对清朝该是有多忠心?
由袁崇焕后代改姓也可以看到,清朝并非都是我们理解的汉化,还有逆向的“满化”,为了表忠心、为了某些利益,不少汉人改信满俗、改为满姓,至今还有残留 。(下图,袁崇焕的正白旗后代袁寿山)
袁崇焕|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后代:金庸笔下的形象,与历史截然不同
文章图片

毛文龙之子毛承斗
毛文龙原籍山西,祖父毛玉山原在山西经营官盐,后来因生意需要,举家迁往杭州 。父亲毛伟弃商从儒,纳捐为监生,娶了杭州豪族之女沈氏,两人育有三子 。但在毛文龙9岁时,父亲去世,毛文龙带着二个弟弟跟母亲搬到舅舅家居住 。
三十岁时,毛文龙过继给辽东鞍山的伯父毛得春为嗣子,同时被母舅沈光推荐到宁远伯李成梁帐下,开始了在辽东的军事生涯 。在辽东为官时,毛文龙娶了山西士族女子张氏为妻,但张氏不能生育,于是毛文龙在辽阳纳一妾文氏,生子毛承斗 。辽阳城破时,文氏死于战乱,毛承斗被人救出,送往杭州,交由张氏抚养 。值得一提的是,鞍山城破时,毛文龙伯父毛得春一百多家人被后金军杀害 。
城破家亡之后,毛文龙开始了抗金之旅,在东江镇招揽了大量相同遭遇的辽民,其中包括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张盘等人 。清朝的三顺王,此时都拜毛文龙为义父,姓名叫毛有德、毛可喜、毛仲明 。毛文龙在东江镇掀起抗金风云时,毛承斗一直生活在杭州老家,十九岁时(崇祯晚年)“补学生杭州,后入太学” 。清朝建立后,毛文龙旧将对待毛承斗的态度都非常恭敬 。
袁崇焕|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后代:金庸笔下的形象,与历史截然不同
文章图片

毛奇龄的《毛总戎墓志铭》(东江疏揭塘报节抄-东江遗事)记载:毛文龙旧将去岭南的时候,知道毛承斗所在之后,找到并厚赠承斗 。至于毛承斗有没有接纳,铭文中并未记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