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郑和7次下西洋,背后还有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秘密


郑和|郑和7次下西洋,背后还有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秘密
文章图片

永乐三年,太仓刘家港,34岁的郑和英姿勃发,举起斟满的酒杯,朝着南京方向跪下,高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等定不负陛下重托,扬国威于西洋!”
接下来,郑和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朱棣没有选错人,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主帅这个职位 。
郑和|郑和7次下西洋,背后还有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秘密
文章图片

永乐三年十一月,郑和船队到达占城国,船刚一靠岸,郑和就命人向占城国王递交国书,随国书一并奉上的还有明朝赏赐 。
船队驻泊占城期间,郑和不仅派船员指导当地农民开辟梯田,种植稻、麦、茶叶等作物,还专门教给他们引水灌溉的方法 。
占城国王见到中国铜钱美观,使用方便,郑和便派出技工雕刻钱模,传授炼铜和浇铸技艺,占城民间开始流通自己铸造的铜钱 。
临行时,占城国王执意向郑和赠送了许多贵重的礼物,郑和推脱不过只好收下 。
但不是每个国家的交流都能如此顺利,郑和遇到了外交史上的第一个麻烦 。
郑和|郑和7次下西洋,背后还有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秘密
文章图片

永乐四年六月,郑和船队来到爪哇,正与当地居民进行正常商品交易时,突然遭到爪哇士兵袭击,170多名官兵被杀害 。
郑和的部下不淡定了,个个愤愤不平,誓要为弟兄们报仇,看到如此情境,郑和只是劝说部下息事宁人 。
170名随行者无故被杀,郑和却不敢为他们讨个说法,如此懦弱之人凭什么当主帅?
郑和认为所有的决定都应从大局出发,使团的任务是睦邻友好,不要多生事端 。
经过调查,大家才发现是误会一场,爪哇国内东王与西王正在闹内讧,郑和船队士兵被当成了东王军队 。
郑和对突发事件采取的应对措施,不仅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还确保了第一次下西洋能按计划顺利进行 。
郑和|郑和7次下西洋,背后还有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秘密
文章图片

误会,我可以不追究,挑衅,我绝对不允许! 访问锡兰山国时,西洋各国就会见识到“懦弱”的郑和究竟有多刚!
郑和|郑和7次下西洋,背后还有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秘密
文章图片

永乐八年,船队行驶至锡兰山,国王探知郑和船上有大量金银财宝,便假惺惺邀请郑和船队来国访问,企图夺宝 。
郑和带着2000名官兵到锡兰山王宫赴宴,对方张口就向郑和索要大量金银财物,不料被一向好说话的郑和严词拒绝,对方又暗中调集5万军队悄悄包围使团船队,准备硬夺 。
得知消息后,郑和下令即刻前往船队增援,却遭到了对方士兵的堵截 。
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郑和与部将分析敌情,认为王宫城内此刻势必空虚,明军便出其不意杀回王城,生擒了锡兰山国王及其亲属 。
锡兰山士兵闻讯匆忙回防,明军在王城内坚守不出,双方激战6昼夜 。
第7天凌晨郑和带领明军突围,押解着俘获的国王及其家属且战且退50余里,一直激战至黄昏,最后在船队官兵的接应下,击退锡兰山国追兵 。
对于郑和来说,顾全大局并不意味着无底线的妥协 。这场自卫反击战,不仅树立了明朝在西洋国家的威信,还确保了下西洋航路的畅通与安全 。
与各国贸易的不断增加,郑和的帅船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宝船,加上路途遥远,要给船队物资补给、减轻负荷,贸易货物也需要暂存起来 。
郑和决定建个官厂中转,这个地点就选在了苏门答腊 。永乐十二年,郑和还顺便在这里管了场“闲事” 。
郑和|郑和7次下西洋,背后还有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秘密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