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受唐玄宗的器重,为什么还要造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话是农民军起义将领陈胜所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秦朝末年,秦二世实行暴政,逼得百姓没有生路 。为了求得一个生路,陈胜,吴广甘冒被杀头风险,选择起兵造反 。这话就是鼓舞大家骑兵,不可不谓不大胆 。
后人想要造反,都会用这句话刺激自己,算是 “壮一下胆” 。然而这话对于帝王来说,算是一个“危险信号”,若是在明朝,没过多久就会被东厂,西厂或者锦衣卫给抓走 。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哪里舍得放弃,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
安禄山受唐玄宗的器重,为什么还要造反?
文章图片
这话无意增加君臣之间,特别是功臣和帝王嫌隙 。对于那些权臣,心中考虑会更多 。刚开始步入仕途,想要位及人臣 。等到爬上那个位置,心态会发生改变,想要全身而退,不被帝王“掂量” 。最起码保住性命,名誉,地位,家人,总好过满门抄斩 。
情形继续发展下去,或者臣子杀了皇帝,还有皇帝杀了臣子 。唐朝就发生过这么一个事情,有一个大臣起兵,险些毁掉大唐江山 。就是大奸臣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宠爱 。有人奇怪,为什么安禄山这么受宠爱,还要造反 。有人指出其实他也是被逼的 。
一、国家危局时涌现出功臣
每当国家有难时,国家会涌现出不少杰出之人 。清朝中后期,国家政治局势十分复杂,外面有帝国主义侵略,国内还有民众起义运动 。关键时刻,有四位大臣挺身而出,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
下场最好的,就是曾国藩,他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湘军的创立者 。一生政绩相当出色,除了平叛之外,还大力发展现代化建设,推行洋务运动 。曾国藩一生,对于国家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
清朝是满人天下,对汉人持排斥态度,认为其不值得信任 。三藩之乱就是前车之鉴,有能力的汉人基本上处于怀才不遇境况 。曾国藩宦海生涯,绝对算是一个奇迹,创造了十年连升十级记录 。
当然他受到重用,也是有特殊情况 。那时太平天国发展很旺盛,八旗兵力大不如从前,清朝政府只能采用权益之计,用汉人对付汉人 。多次奖励团练,利用各地地主武装,遏制太平天国发展 。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在湖南依靠各种复杂人际关系建立 。
曾国藩对于这支军队,寄予厚望,重视训练,派人购买西洋火炮等 。在其苦心培养下,湘军不断发展壮大,实力最鼎盛时,足可以抗衡朝廷 。背后有湘军支持,决定他在朝廷的话语权非常大 。当时灭掉太平天国之后,有人谏言其自立为帝,但被其果断拒绝 。
曾国藩之所以拒绝称帝,除了因为爱国之外,还有就是那些“血淋淋”例子,造反之臣绝大多数没有好下场 。譬如唐朝的叛臣安禄山,当年搞得轰轰烈烈,不也没有好下场 。他实在不想,步先人的后尘,毁了辛苦努力得来的一切 。
二、李隆基宠信安禄山
安禄山在唐朝史书中记载,负面评价很多 。当时算大唐中后期重臣,李隆基对其很信任,一个人管三个节度使,算是西北部“土皇帝” 。我们总认为安禄山,不过是一个奸佞小人,却忽略此人能力 。一路凭借着军功,坐上节度使位置,精通九个少数民族的语言 。
这一路走来,走的挺不容易,需要到处装孙子,还认杨贵妃当义母 。哪怕体重有300斤左右,跳起舞犹如旋风似的 。在朝廷中一直“戴着面具”,工作做的不错,皇帝一直被其蒙蔽,认为此人很值得信任 。
有人曾经告诉皇帝,安禄山此人有异,不过李隆基不信 。有人看出其有问题,但选择闭口不言,只要不影响自己利益即可 。李林甫就是安禄山此生最怕人 。原因是对方太厉害,每次两个人交谈,总能清楚的说出安禄山的心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