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定王朱祐棨是什么人?他的结局如何(组图)( 三 )

copyright /font>
这位王府辅导官很有水平,他提出一个观点:“子为诸侯而父非诸侯,则必追封之请已允于天子,乃敢称父为诸侯 。”随即又做出进一步解释:“今之亲王,即古诸候也 。”也就是说王府官员认为淮王追尊其父的行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必须等到天子同意追封清江端裕王朱见淀为淮王并赐谥,朱祐棨才能称其为“王考” 。同理朱见淀既尚未追封,则赵氏仍为清江王妃而非淮王妃,不应入住王府永寿宫 。按照这种说法,武宗只需要补一道追封朱见淀为淮王的诏书,这事就算解决了 。内容来自br />
但是此时新任礼部尚书刘春跳出来横杠一脚,他认为淮王府的这个案子非常特殊 。此前死在亲王前面的世子,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比如蜀悼庄世子朱悦燫、代悼戾世子朱逊煓、宁庄惠世子朱盘烒,都是因为他们的儿子后来袭封亲王,才获得追封 。第二种比如唐悼简世子朱芝壐,由于其弟舞阳王朱芝址后来袭封唐王,因此并没有追封 。现在追封淮安王既无嗣,又非兄终弟及,且已追封王爵,则朱祐棨之父清江端裕王朱见淀不可追封为淮王,甚至朱祐棨应自认为淮安王之后 。www.br />祐棨虽生于安王卒后,今既入继亲王,则实承安王后矣 。皆朝廷之命,非无所承也 。乃更欲追封其本生之父,则安王封谥之命将安委乎?徒欲顾其私亲,而不知继嗣之重事体殊戾 。况安王既追封入庙,为三世之穆 。清江王又欲追封,则一代二穆,岂礼哉?—《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五》 br />最终礼部给出的裁决是朱祐棨当以伯父淮安王朱见濂为王考,清江端裕王朱见淀祭祀事宜,由朱祐棨之弟朱祐揆主持,淮王本人不得参与 。清江王妃赵氏退居清江王府,淮安王妃王氏迁居永寿宫 。对此武宗皇帝的态度是“援据甚明,从之” 。copyright br />【淮定王朱祐棨是什么人?他的结局如何(组图)】
淮定王朱祐棨是什么人?他的结局如何(组图)
文章图片
https://www.br />事实上刘尚书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楚康王朱季埱去世,无嗣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其侄朱均鈋进封楚王 。朱荣之父东安恭定王朱季塛是楚康王的弟弟,朝廷虽然也没有追封其为楚王,可也没有让朱均鈋认伯父楚康王为“王考” 。楚康王做了19年的楚王,可不是一天淮王也没当过的朱见濂可比 。有现成的例子放在那,为何要多此一举让淮王朱祐棨去认伯父淮安王为“王考”呢? [985424.com]
换句话说,在此之前明朝实行的是“继统不继嗣”,即没有什么大宗不可以绝嗣的说法 。按照《皇明祖训》大宗绝嗣,那就“兄终弟及”呀 。现在按照刘春的做法,日后武宗去世绝嗣,难道不是应该从他的侄子中选一个过来继位,怎么又会选到堂弟兴王头上呢? /font>
结语:刘春,重庆巴县人 。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四川乡试第一名解元,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会试榜眼 。刘春有一个至交好友,四川成都人杨廷和 。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是正德六年的状元 。刘春和杨慎,是四川在明朝时期仅有的两位三甲成员 。正德八年的时候,刘春刚出任礼部尚书,杨廷和刚升任内阁首辅不久 。我们差不多可以认为,刘春的意思,也就是杨廷和的意思 。copyright br />
武宗恐怕万万没有想到,此前一直宣传“继统即继嗣”的杨廷和会突然变卦,在他死后祭出“兄终弟及”的大旗,让孝宗皇帝弟弟兴王那一脉宗室来继承皇位 。而且既然可以逼迫兴王去认伯父孝宗为皇考,为何又不能从武宗的堂侄中选一个出来认武宗为皇考呢?张太后和杨廷和各怀鬼胎,个个算计着手中的权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学生就这样绝嗣 。可惜天道好循环,被他们俩认为是软柿子的明世宗最终斗倒奸后和权臣,张太后晚景凄凉,两个弟弟全部被废 。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则被打压到死 。怪谁呢?只能怪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