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从明代寿王朱祐榰就藩经历,看天府之国四川为何不适合做亲王封国

前言:明朝建立之后,太祖朱元璋惩于秦朝和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决定封建诸王,以起到“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职责 。因此当时亲王们在就藩之时,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比如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老朱次子秦王朱樉之国西安,第三子晋王朱棡之国太原,除了各有三千多人的护卫随行之外,他们俩的表哥曹国公李文忠还奉旨亲率大军护送 。
但是等到朱棣靖难之后,亲王们的戍边职责日渐稀释,考虑到之国成本,封国也逐渐改为内陆省份 。比如地理位置重要的山西,除了明初三大亲藩:晋王、代王和沈王之外,后世皇帝再没有把自己的儿子或者兄弟派往山西就藩 。原因无他,输运困难耳 。
明代四川是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之一,素来被称为“天府之国”,同时辖地还很广大 。那么四川一地在明朝一共分封过几个亲王呢?只有三个!其中蜀王是明初那一拨就藩的亲王,申王还没之国就在京城去世,剩下的寿王还中途逃离了四川,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明朝|从明代寿王朱祐榰就藩经历,看天府之国四川为何不适合做亲王封国
文章图片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最终孝宗下旨将承奉宋祥、赵凤解京送司礼监奏请处治,典膳时俊、王府长史王春、秦诚通改调别府,此事就此了结 。此事的处理结果虽然不重,但影响却很坏 。几年之后还有官员就此上疏,认为寿王之国之时有干天和,是灾异丛生的原因之一 。
癸卯,刑部尚书闵瑶及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等以灾异言八事:一择藩辅 。谓近者寿、泾二王之国:内使等官骚扰吏民,连兴大狱,是由辅导不职所致 。请敕司礼监及吏部如遇亲王出府,承奉、长史等官务加选择 。—《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八》
之国之后:麻烦无穷
寿王府位于阆中城内西南隅,即今城西阆中中学一片,占地约1平方公里 。城西原有凤凰山,乃盘龙山余脉,自北蜿蜒数里而来,至府署后嶙峋突起,状如舞凤,称龙凤呈祥 。山上花木荟蔚,历代建将相坊、会经楼、观音寺等名胜古迹于其上 。寿王选中在此山建造王府,术士认为金虎昂首,不利主家,遂将凤凰山削为平地 。
【明朝|从明代寿王朱祐榰就藩经历,看天府之国四川为何不适合做亲王封国】寿王府阔为四里,迁移军民居室千余家,徙县学、寺观、庙宇、公署数十区,造宫殿房屋八百五十间 。饶有林园花木之盛 。—《旧通志》
寿王府的规模,不要说和明初亲王相比,即使和明代中期的亲王府相比也颇有不如 。同时从繁华的京师来到交通不便的保宁府,寿王本人心态显然尚未调整 。而其在之国途中的胡作非为,又导致王府高层官员几乎被一锅端,让寿王府的官员水准直线下降 。
明朝|从明代寿王朱祐榰就藩经历,看天府之国四川为何不适合做亲王封国
文章图片

一次王府小吏因事被保宁府知府责打之后,寿王竟然听信长史司官员的挑拨,要求巡抚巡按等官对其进行处置 。朱祐榰也不想想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哪还轮的上他这个亲王乱来,最终自然是碰了一鼻子灰,孝宗还降敕教育弟弟以后一切“务遵祖训行事” 。
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十月,岐王朱祐棆去世 。因其无嗣,孝宗下旨将岐王运回京师安葬 。眼瞅着兄长在德安留下的新王府无人居住,寿王不禁动了迁国的念头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得以迁国德安府 。
结语:从京师到四川千里迢迢,寿王这次之国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给朝廷官员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而几年之后朱祐榰因为在四川待不惯,软磨硬泡又迁去了湖广德安,再一次耗费了朝廷大量的钱粮 。这样的赔本买卖,对于此后财政日益捉襟见肘的明廷来说,自然是难以承受 。因此自寿王之国四川,是明代历史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