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皇帝吃饭有筷子吗?古人用的碗长什么样?(图)( 二 )


古老的抓食吃法,逐渐被借助餐具将食物送入口中的进食方式所替代,抓食吃法已越来越限于个别食肴,因而出现了柶、斗、瓒、刀、削、签、筴等不同种类的进食餐具 。制作材料包括骨、角、木、铜、玉等 。有些餐具的形制也在发生变化,如勺就从最初的尖叶形餐勺到宽柄尾的舌形餐勺,再演变为窄柄舌形餐勺,成为中国古代餐勺的主流形态,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餐叉的使用在上流社会重又受到重视,考古发现了这个时代较多的餐叉,如河南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一次就出土骨质餐叉51件,在洛阳西工区,山西侯马古城遗址也出土有餐叉 。但自战国以后,出土的餐叉就非常稀少,汉魏时代只有零星发现,唐宋时代几乎没有餐叉出土,元代仅出土有两件 。显然,在中华民族的餐具序列中,餐叉并没有因漫长的历史进程而形成经久不变的传统,而是基本被筷子(箸)这一更为适合国人饮食需要的餐具所替代了 。[985424.com]
这一时期箸的使用开始多起来了,从出土实物看,如在湖北长阳县清江香炉石遗址,出土有属商代中期和春秋时代的箸,有骨质的,也有象牙的,箸面还装饰着简练的纹饰 。再如在云南祥云属春秋时期的大波那木椁桐棺墓中,也出土有铜箸2支 。copyright br />髹漆工艺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了极大地进步,如1956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西周春秋时期的10多件漆豆、漆盘,1957年在河南信阳战国墓更出土有整套的餐具(杯、盘、俎、案、豆、勺),在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的一座战国墓中,也出土了1件正、背面都绘有彩纹的漆餐勺,表明漆器餐具和其他漆器已成为当时贵族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日用工艺品了 [985424.com]
用金银贵金属制作的餐具开始出现 。从考古发掘看,在战国早期的曾乙侯墓出土的金质盏、勺、杯、器盖 。相传建国前出土于安徽寿县的楚王银匜,现藏于美国芝加哥的楚国银质器皿,以及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襄王墓出土的3件银盘等,都表明以金银贵金属制作的餐具开始进入中国的餐具序列 。这些金银餐具虽然数量不多,但其制作工艺复杂精细,造型端庄,纹饰华丽,显现出极高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www.br />
三、秦汉时期的餐具 www.br />
古时候皇帝吃饭有筷子吗?古人用的碗长什么样?(图)
文章图片
餐具主要有箸、勺、碗、盏、盘、钟、壶、钵、盆、箪、笥、杯、卮、尊、案等 。制作材料有陶、木、青铜和玉,还出现了盛食物的竹器,圆的叫做箪,方的叫做笥 。汉代的餐具,青瓷碗盘逐渐普及,在普通百姓中逐渐取代了以前的粗陶和竹木餐具 。箸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各地汉墓均有竹箸或铜箸出土,如马王堆汉墓、湖北云梦大坟头和江陵凤凰山等地汉墓、湖南长沙仰天湖8号汉墓等 。箸甚至已随中原的饮食习俗远传至西北边塞,如1959年在新疆汉“精绝地”一座房址内,就发现有木箸 。内容来自br />
汉代是我国古代漆工艺史上大发展的一个时期,漆制餐具因在耐用、轻便、美观等方面,远甚于青铜和陶器制品,故漆器餐具在贵族日常生活中受到欢迎,上流社会大量使用轻巧美观的漆器餐具,如耳杯、盘、壶、盆、碗、勺、筷子和食案等 。形制上,出现了凤形勺、扁壶等新器形,以及耳杯盒(马王堆一号汉墓和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均有出土,每盒内装10个耳杯 。)双层漆笥(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出土,上层有五个小漆盒,可分别盛放不同的食物 。)这样的组合餐具 。这些漆制餐具颜色多是黑、红或紫红,图案纹饰绚丽多彩,有的还镶嵌金银边沿,如湖北江陵县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出土,现藏荆州博物馆的彩绘七豹纹扁漆壶、彩绘三鱼纹漆耳杯(西汉早期)及同类的鱼纹耳杯 。湖北云梦县秦汉时代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漆木餐勺,这些餐勺都是圆棒形细柄,用红漆打底,黑漆绘纹饰 。汉代漆器餐具制作十分精良,《汉书 。贡禹传》形容当时髹漆的食具“杯案尽文画金银饰”,对其制作所耗费的工夫,《盐铁论 。散不足篇》称之为“一杯棬用百人之力”,故当时漆器昂贵,一般只有贵族、官僚、地主和大商贾享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