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发明以前,什么东西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简牍 , 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 , 为未编成册之称 。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 , 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一起来看看吧! copyright /font>
在纸发明以前 , 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 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日 , 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 , 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font>
在纸发明以前,什么东西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文章图片
简牍制作 [985424.com]
把竹子、木头劈成狭长的小片 , 再将表面刮削平滑 , 这种用作写字的狭长的竹片或木条叫做竹简或木简 , 较宽的竹片或木板叫做竹牍或木牍 。www./font>
简的长度不一样 , 有的三尺长 , 有的只有五寸 。经书和法律 , 一般写在二尺四寸长的简上 。写信的简长一尺 , 所以古人又把信称为“尺牍” 。每根简上写的字也不一样多 , 有的写三四十个字 , 有的只写几个字 。https://www./font>
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 , 须按顺序编号、排齐 , 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 , 叫做“策”或者“册” 。https://www.br />简牍形态 copyright br />
简牍形态各异,文献记载名称亦多 。较重要的有简、牍、觚3种 。https://www.br />简 内容来自br />由竹或木加工而成 , 通常是削成长条形 , 将写字的一面磨光;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 , 这道工序叫做" 汗青"或叫" 杀青" , 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蠹 。简的宽度一般为0.5~1厘米,厚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 , 在汉代有3尺、2.4尺、1.2尺、0.8尺(以上均汉尺)等 。今日新鲜事/font>
汉代似有定制:儒家经典和政府颁发的律令用长简 , 诸子百家著作用短简 。www.br />各时代所用简的尺寸不尽相同 。copyright br />
在纸发明以前,什么东西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文章图片
https://www.br />
每枚简上书写一行字 。也有少数简加宽约一倍 , 书写两行 , 径称为"两行" 。很多枚简用麻绳或丝绳编连起来 , 叫做"册" 。一般编2~5道 , 也有个别编1 道的 , 通常视简的长度而定,大多数是先编后写 。简册这种形制(或称简册制度)到汉代已臻于完善 。今日新鲜事br />例如编连以后,书写时除少数的以外 , 大多上下都留有少许空白 , 犹如纸质文献的天头地脚 。简册的最前面的两枚一般是空白简 , 叫首简或赘简 , 这是后世书籍扉页的起源 。有的简册在每段文字之前有小题 , 末简有尾题和总计本篇字数 , 有的在每枚简末或简背上都标有"页码" 。br />还有的简册以扁方框、圆点、圆圈、三角形等符号标明篇、章、句的所在位置 。简册的存放方式 , 是以最末一简为轴心 , 将有字的一面向里卷起来 。为了不打开即知该卷内容 , 在首简背面从右到左题有篇名和篇次 。现已发现的秦代简册,有的却以第一枚简为轴心 , 故篇名题在末简的简背上 。/font>
牍 copyright br />多为木质 , 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好几倍 , 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 。www.br />牍多用来书写契约、 医方、 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 。书信多用1尺(汉尺)的牍,所以人们常将书信称为"尺牍" 。皇帝诏书用尺一牍 (汉尺1.1尺) 。内容来自br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