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率大军伐吴,为何会被诸葛恪击败呢?【多图】

孙权病死后 , 司马师趁机发兵三路 , 进攻东吴 , 吴国危急 , 大将军诸葛恪率军4万抵抗 ,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 , 诸葛瑾很受孙权信任 , 在大都督吕蒙死后接替吕蒙的位置 , 孙权称帝后 , 正式被任命为大将军 。
因为先太子孙登深受孙权喜爱 , 作为孙登的首席幕僚 , 且又是诸葛瑾之子 , 孙权自然爱屋及乌 , 并且诸葛恪也并非泛泛之辈 , 吴国山越之患由来己久 , 且是吴国腹心之祸 , 然而诸葛恪在历时三年的围困之下 , 终于使十万山越人走出投降 , 并且成功在山越地区编户设县 , 可见其在军事上的能力 。
陆逊死后 , 诸葛恪升任大将军 , 孙权临终之时亲命其为托孤大臣 , 孙亮继位之后 , 诸葛恪官拜太傅 , 东吴军政大权尽为其一人所掌 , 几与蜀汉的诸葛亮一般 。
而刚刚掌权的诸葛恪便迎来了北方曹魏的三路进攻 。
【司马师率大军伐吴,为何会被诸葛恪击败呢?【多图】】孙权曾三次进攻合肥 , 皆以失败告终 , 孙权虽败 , 但却将濡须水控制在东吴手中 , 合肥城毗邻巢湖 , 濡须水出自巢湖汇入长江 , 而吴军善水战 , 借水战之利在濡须山建寨 , 设东关 , 魏军若是想由巢湖大营出长江必受阻于此 。
因为孙权的失败 , 东关防线被荒废 , 诸葛恪在闻听魏国大军入侵的消息后 , 立刻率军至东关整顿防务 , 并在濡须山上建东西二城 , 以应对魏军 。
这就意味着 , 魏军若想在此战中有进取的空间 , 则必须先越过东关 , 才能进攻吴国长江濡须大营 。
此战也是司马昭真正意义上的独自领军 , 此前虽然也颇有战绩 , 但多是以副手的身份出现 ,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 其兄司马师也是想借由此战为司马昭在战功方面再书写上浓重的一笔 。
三路大军的统帅对于此战都有各自的见解 , 其中傅嘏认为魏军应当与吴军对峙 , 借靠合肥之利徐徐将吴军赶回长江一线 , 但这其中的过程必然是缓慢无比 , 司马昭求速胜 , 于是采纳诸葛诞的建议 , 三路大军毌丘俭进攻武昌 , 王昶进攻南郡 , 自己与诸葛诞率主力进攻东兴 。
诸葛恪兵力只有司马昭的一半 , 且东吴还面临着毌丘俭和王昶的两路进攻 , 但诸葛恪知道 , 此战若是东兴战场败了 , 则全线溃败 , 魏军必然突进至长江尚线 , 且上游魏军可挟胜势顺流而下 , 则吴国危矣 。
而东兴战场若胜 , 则其实两路的魏军必然立刻会退军 。
司马师率大军伐吴,为何会被诸葛恪击败呢?【多图】
文章图片
魏军搭浮桥强渡到东关大堤上 , 此时诸葛恪在濡须山上建的东西二城便成了魏军必取的关键 , 若要进攻东关 , 则二城可夹击魏军 , 所以魏军只有先取二城 。
然而二城都在山上极为险峻的地方 , 魏军采取强攻但短时间并不能取得成果 , 由于魏军分散围二城 , 部队比较松散 , 诸葛恪为了救援二城 , 觉得这是个机会 。
丁奉认为若救援二城当从速 , 不然被魏军占据了山上的有利地形 , 自己的援军恐怕会受制于魏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