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探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典故介绍【多图】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读音是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兼: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兼听: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 。明:明辨是非 。暗:糊涂,辨不清事实真相 。意思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历史文化探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典故介绍【多图】】
历史文化探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典故介绍【多图】
文章图片
成语出处: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唐太宗)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魏徵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在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 。他学识渊博,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并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对他也很尊重 。一天,唐太宗问魏徵:“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只有广泛听取意见,得出正确的结论,才不至于被欺骗而把事情办错 。”接着魏徵又列举了历史上的许多事件,证明偏听或偏信奸臣小人的话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他说:“秦二世偏信赵高的话,而招来了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的话,而自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的话,而导致彭城阁之变 。相反,如果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听取一些意见,就可以避免或防止一些灾祸的发生 。”唐太宗听了魏徵的话心里豁然开朗,说道:好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