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雕刻大师朱子常的“捉迷藏” 看乐清黄杨木雕的现代传承(组图)
黄杨木雕大师相关小知识,以下是从雕刻大师朱子常的“捉迷藏” 看乐清黄杨木雕的现代传承知识相关内容: br />
文章图片
https://www.br />
高公博在创作《沉默无语》作品 今日新鲜事br />
文章图片
https://www.br />
《捉迷藏》组雕 [985424.com]
文章图片
www./font>
朱子常作品《三星送子》 copyright /font>
文章图片
/font>
朱子常作品《东坡观砚》 今日新鲜事/font>
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三种传统雕刻艺术并称“浙江三雕” 。copyright br />温州著名民间雕刻大师朱子常,继承传统雕塑技艺,结合黄杨木特点,运用独特的手法,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大大促进了黄杨木雕的发展 。今日新鲜事br />如今,温州博物馆正在展出朱子常的作品《捉迷藏》组雕 。那么,这件作品有着怎样的故事?乐清黄杨木雕的现代传承又是如何呢? [985424.com]
前世传说 [985424.com]
以“捉迷藏”扬名国内外 www.br />
这件《捉迷藏》组雕,目前正在温州博物馆历史厅内展出 。该组雕通高25厘米、长29厘米、宽18厘米,1966年征集 。它以樟木雕刻园林为底座,下方双足间镂空,上方玲珑剔透太湖石布置四周,做成园林假山,后边六角亭雄踞山巅,右侧一竹笋状松皮石耸立一方 。所有樟木雕底座、园林假山、六角亭、竹笋石都涂以一薄层黑褐色漆,作为衬托背景,与黄杨木雕小孩形成鲜明对比 。内容来自br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它的作者是温州著名民间雕刻大师朱子常 。朱子常(1876年~1934年),名正伦,字子常,永嘉(今鹿城区)人,近现代著名黄杨木雕刻名家 。因其技艺高超,不同凡响,时人称其为“伦仙” 。出身于城西街一个清贫的画匠家庭里,五岁丧父,因家境清寒,寄养于外祖父家 。在外祖父家的影响下,他对造型艺术发生了兴趣 。https://www.br />九岁开始,朱子常先后师从大舅父陈汝斌学习塑佛像、姑丈潘雨庭学习泥塑、雕花、髹漆画和龙灯木雕、木偶头面雕刻 。23岁左右,他开始涉足龙灯木雕和木偶头面雕刻 。后来,经友人启发,他尝试性地创作了富有艺术价值的黄杨木雕圆雕人物 。1915年,他所创作的黄杨木雕作品《捉迷藏》组雕获美国首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二等奖,自此他扬名国内外 。copyright br />伍显军说,朱子常的作品存世较少,仅浙江省博物馆、温州博物馆收藏了“六孩戏弥勒”“捉迷藏”“济公”“苏武牧羊”“布袋和尚”等20多件作品,民间除个别收藏家藏有部分外,较为少见 。今日新鲜事/font>
黄杨木雕因木材而得名 /font>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 。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 。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加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今日新鲜事br />
温州是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 。黄杨木雕起源于民间元宵节时盛行的“龙灯会”上木雕龙灯装饰的木雕小佛像 。至清末发展成为以精细见长的优美的工艺欣赏品,供人们案头摆设 。作品受清末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虑实相间和诗情画意的特色 。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 。内容来自br />2006年5月20日,乐清黄杨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乐清市象阳镇以黄杨木雕而复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推荐阅读
- 收购|外媒消息:腾讯将以数十亿元人民币从小米手中收购黑鲨
- 德国|谷歌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向德国反垄断机构妥协
- 以旧换新|从创新产品到升级服务 京东电器年货节以“后背”担当谱写守护篇章
- 从业者|这行成为“香饽饽”?“懒人经济”时代来临,大批从业者月入万元
- 反常识|给营销、品牌、市场从业者的4条反常识建议
- 互联网企业|2022,中国互联网何去何从?
- 出版商|谷歌向德国反垄断部门妥协 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 海珠|广州海珠:快递、网吧等重点行业从业者免费测核酸
- 网吧|广州海珠:快递、网吧等重点行业从业者免费测核酸
- 工信部|互联网的柏林墙即将倒掉,一个新时代的混沌从这周五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