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第一蛇村”【多图】

中国第一蛇村相关小知识,以下是探秘“中国第一蛇村”知识相关内容: [985424.com]
探秘“中国第一蛇村”【多图】
文章图片
内容来自br />对养蛇户来说,蛇是他们的摇钱树 。内容来自br />
探秘“中国第一蛇村”【多图】
文章图片
今日新鲜事/font>
从湖州德清县城向西北行约30公里,有个村子名叫子思桥村 。/font>
浙江在线5月29日讯(浙江在线采访人员 俞任飞)这里河网密布,河道上的小桥名曰子思,寓意邻里和睦,中庸为人,横跨两岸的小村也因桥得名 。站在桥上四望这个村子,黛瓦白墙与桑园、稻田相辉映,乍看下与普通的江南水乡一般无二 。[985424.com]
就在不远处的白墙上,“中国蛇村”的宣传语赫然在目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村民以养蛇为业,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最多时饲养着300多万条各种蛇类 。后来,不少人将这里称为“中国第一蛇村” 。copyright br />
近40年了,蛇村如今怎样了?采访人员近日走访德清子思桥村,探秘村民“与蛇共舞”的生活 。https://www.br />枕着上万条蛇入眠 今日新鲜事br />小桥西面,开着一间以蛇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划出水蛇、陆蛇两块区域,隔成小间的玻璃罩里饲养着乌梢蛇、王锦蛇、蕲蛇(五步蛇)、眼镜蛇等数十个品种的蛇类 。br />
“这是蝮蛇,有毒的 。”说话的是这家博物馆的馆长杨洪昌 。他是村里最早的养蛇人之一,最多时他一人就养着近20万条蛇 。目前,除了展览他仍然养殖着不少蛇,而博物馆对面的一排低矮平房,就是饲养室 。www./font>
杨洪昌领着采访人员进入其中一间养着乌梢蛇的饲养室 。饲养室光线昏暗,几扇窗户都蒙上了黑布,地下铺满了小石块,“这是为了控制湿度和温度 。”杨洪昌说完停在一处木笼前,准备拔去笼上的插销 。打开笼门,两条青色小蛇察觉到了异动,昂起头吐着信子,把身体略略扭向了采访人员 。在同一面墙上,类似的木笼超过30个 。今日新鲜事br />杨洪昌说,子思桥村饲养的蛇类,以无毒的赤链蛇和带毒的蝮蛇为主,共计有十几个品种 。每年清明以后,天气转暖,就有村民陆续开始养蛇 。采访人员在村里踱了一圈,已有几户村民养起了赤链蛇 。br />走进养蛇户家中,偌大的一楼厅堂内几乎被全部清空 。地面上铺了层细沙,“熟练的养蛇人只要一捏沙子,就知道湿度是否适宜 。”养蛇户说 。细沙上垫着一大块网纱,在上面几十个网袋紧挨着放在一起 。每个网袋中都盘着几条蛇,袋口用绳扎紧,防止母蛇逃脱,“每个袋子里的蛇,都按大小分类,否则就会抢食,甚至同类相食” 。东西两个堂屋都放满了这样的网袋,加起来足有千把斤蛇,数量得有近万条 。今日新鲜事br />
除了赤链蛇,村里还有几家养蛇户饲养蝮蛇等毒蛇 。采访人员在其中一家看到,南北两个大院共筑着8个蛇池,而水泥瓦围成的长方体,就是蝮蛇的窝 。“里面用木板架出了好几层,取蛇毒的时候,才会把盖板抽开 。”养蛇户老陆比划着说,一塘蛇池少说有两三千条蛇,晚上凉快的时候,可以看到它们游出蛇窝,在墙边挤作一团,最强壮的甚至可以向上爬出近半米高 。copyright br />
在子思桥村,不少人家和老陆一样,每晚枕着上万条蛇入眠 。https://www.br />一天最多被咬上百口 www.br />
村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以养蛇为生 。[985424.com]
子思桥村水网密布,又背靠白娘娘山,当地本来就有不少蛇 。上世纪70年代后,有不少村民在农闲时,会上山捕蛇,取下蛇胆和蛇皮卖给收购商人 。嗅到了商机的杨洪昌,开始琢磨起了养蛇 。www.br />经过几次试验后,杨洪昌选择在当地分布广泛的赤链蛇作为种蛇 。蛇有野性,并不愿意吃人工喂养的饲料,加之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的限制,成活率并不高 。试过水草、纸箱、沙土等材料后,杨洪昌发现,用泡沫箱来模拟蛇在洞穴中的生活环境最为适宜,这让赤链蛇的孵化率提高到了80% 。br />养蛇时间长了,杨洪昌也碰到过不少险情,他最怕的是蛇逃跑,尤其是毒蛇 。一次晚上醒来,“忽然觉得肚皮上一凉,马上知道有蛇爬上来了 。”他眼睛向下一瞄,一条黑白相间的银环蛇正从腰际游向他的左臂 。“银环蛇带有剧毒的神经毒素,我吓得一动不敢动,好一会才游走 。” 内容来自br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拣蛇喂食的时候,难免被蛇咬到,“至少上万口吧,这无毒蛇多的时候一天一百口都不止 。”杨洪昌指着自己的手,过去手上密密麻麻都是蛇牙留下的小孔 。最惊险的一次,还是在为五步蛇挤毒液时,蛇头忽然扭过来,反咬在杨洪昌手上 。“我立刻拿刀在手上划出两道口子放血,再用水急冲,再叫车去杭州的医院打血清 。” 内容来自br />目前,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子思桥村的赤链蛇饲养和人工孵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孵化率相比野外提高了不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