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为何仍有很多旧臣不服朱棣呢?

靖难之役后 , 大明王朝的统治者由朱允炆替换为了朱棣 , 皇帝换了 , 手下的大臣去留就是个问题 , 但是比较奇特的是 , 愿意追随朱棣的旧臣并没有多少 。https://www.br />我一定要让剩下的那些死心眼子见识见识我的厉害......因此 , 大明开国以来又一场大屠杀序幕 , 这种在历朝历代都极为罕见的规模的殉难现象 , 就这么上演了! copyright br />追溯到 ,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 打进南京城时 , 仅有25个“识时务”的建文朝大臣在兵部尚书茹瑺的带领下 , 手举降表出来迎接朱棣 , 朱棣很是恼怒:整个建文朝不少于600个大臣 , 却仅有20来个投降 , 由于建文四年为壬午年 , 人们便将建文忠臣及其亲人和支持者遭受的杀戮称为“壬午殉难” , 其中大约有100多个文臣学士被杀死 。copyright br />在清军打入北京时 , 崇祯朝殉节的大臣都寥寥无几 , 遁迹拒降者也没多少 , 而建文朝臣“在其任遁去者 , 463人” , 但是按理说 , 异族的入侵更应受到正统观念的排斥才对 。若只是因为正统观念作祟 , 是不能解释为什么从建文到永乐文臣学士较少投降这一现象的 。br />
那到底是何原因导致建文朝竟有如此多视死如归的“愤青”呢? https://www.br />
第一 , 建文新政得人心 , 特别得到江南人民拥护 https://www./font>
建文帝得人心的根本原因是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 他对大明帝国臣民推行了以宽仁为核心的新政 。如洪武三十一年 , 刚刚上台的建文帝就下令“省并州县 , 革冗员” , 仅过了一个月他又“诏行宽政 , 赦宥罪” , 到了年底 , 再次“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 , 释黥军及囚徒还乡里” 。建文元年 , 他又“诏告天下 , 举遗贤 。赐民高年米肉絮帛 , 鳏寡孤独废疾者官为牧养 。重农桑 , 兴学校 , 考察官吏 , 赈济灾民……” https://www.br />
靖难之役后,为何仍有很多旧臣不服朱棣呢?
文章图片
【靖难之役后,为何仍有很多旧臣不服朱棣呢?】一个皇帝登基后几个月内 , 先后下诏四次减免天下赋税 , 这样的好皇帝很少见 。建文帝在把朱元璋过猛的政策加以调整 , 让老百姓不断地得到实惠 , 这是他得人心的关键 。相对于朱棣各种劳民伤财的大工程来讲 , 没有那么“雄伟气魄”却以宽仁治国的建文帝是在用雨露滋润般的惠民政策 , 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与“皇恩” 。均江、浙赋 。建文二年 , 正值建文朝廷组织最大规模的北伐战争 , 当时集结了全国兵力50万 , 筹集军饷100万石以上 。要说正是用粮的时候 , 但建文帝还是做出了一项公平的惠民举措 , 下诏平均江南田赋 , 建文帝惠政于民 , 特别是对江南的老百姓有莫大恩典 。今日新鲜事br />儒家有句名言“得人心者的天下” , 自有其道理存在 , 但若套在建文帝身上 , 反倒有些不合适了 。/font>
第二 , 确实建文朝不屈而亡的大臣们很大程度受到正统观念影响 , 追求儒家正统观念 [985424.com]
也就是所谓的“名正言顺” 。朱元璋既然立了朱允炆做继承人 , 朱允炆就是合法的皇帝 , 所有人都要来保护他、支持他;朱棣就是造反者 , 是世代都要受诅咒和打击的对象 。拥有这样的思想观念的建文朝臣代表 , 最著名的就是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 , 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 , 他就是不肯屈服 , 还不忘警告朱棣:殿下几百年以后还逃脱不了一个“篡”字 。内容来自br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