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远交近攻战略?秦昭襄王为何会对此言听计从(图)

催生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为何是两个“外国人”?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copyright /font>
战国中后段、秦昭襄王执政后期,秦国改变了以往四面出击的打法,暂时搁置、拉拢距离较远的齐、燕以及拥有广阔纵深的楚国,重点打击、蚕食家门口的三晋(韩、赵、魏),这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 。直至嬴政时期,秦国按照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如愿吞并六国 。copyright /font>
众所周知,上述战略的制定者,是投奔秦国的魏国人范雎:公元前270年,他以这个战略为敲门砖,成功打动了秦昭襄王,“平步青云”进入秦国的政治核心 。br />但其实在公元前273年,为了阻止秦、韩、魏三国联军灭楚,楚国使者黄歇就曾向秦昭襄王提出了与此相似的概念;而秦王不仅立即罢兵,甚至迫不及待的与楚国恢复和亲 。copyright /font>
那么,这个战略为什么具有如此惊人的说服力,以至于让秦昭襄王言听计从?为什么这样一个关系到秦国国本的大计,提出者竟然是两个“外国人”,秦国朝野难道就没有战略家? 今日新鲜事/font>
我们先看看黄歇、范雎两人分别说了啥,再分析出现这一怪现状的背后原因 。[985424.com]
黄歇说秦:一文退千军 copyright br />
什么是远交近攻战略?秦昭襄王为何会对此言听计从(图)
文章图片
[985424.com]
公元前280-277年,秦国举起屠刀,连续砍向南方大国楚国: 内容来自br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从蜀地攻占楚国黔中地区,楚军连败,不得不割让上庸、汉北地; copyright br />
公元前279年,秦国卷土重来,名将白起攻下楚国鄢、邓、西陵; br />公元前278年,白起再次下重手,不仅攻下郢都,还焚烧了历代楚王陵墓所在地夷陵,《史记·楚世家》哀叹:“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顷襄王不得不往东北迁都至陈; br />
公元前277年,白起再度拿下巫、黔中地区,秦国设立黔中郡 。www./font>
由上图可见,经过这四年的割肉行动,秦国拿下了楚国几乎1/4国土 。更要命的是,西部这些地区,是楚国数百年家业的根基所在;发源地都丢了,楚国一时间几乎只剩下半条命 。www.br />不过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公元前277-273年间,秦国转而重点伐魏,可怜的魏安釐王接位四年、被爆锤四年,不得不选择割地求和 。公元前273年,眼见韩、魏先后被降服,秦昭襄王计划派白起协同这两国,以泰山压顶之势大举攻楚 。br />三国大军正厉兵秣马之时,担心被一举灭国的楚顷襄王派出使者前往咸阳,此人正是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黄歇(后来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 。www./font>
形势危急,黄歇到达咸阳后立即向秦昭襄王上书一封,其篇幅较长,但思路走向比较清晰: copyright br />第一步,戴高帽、画大饼 。对于秦昭襄王即位34年来的卓越成绩,黄歇不吝溢美之词 。比如,秦王派盛桥前往韩国任职,不费一兵一卒得到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派兵伐魏,轻轻松松夺下河内、酸枣等大片土地,兵锋直抵对方国都大梁,魏军却畏畏缩缩不敢迎击,所以“王之功亦多矣!”;二年后卷土重来,不仅打服魏国,甚至还让楚、赵两国惶惶不可终日,互相间不敢救援,“王之威亦单矣!” 。www.br />
这还没完,黄歇认为秦王还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夏禹、商汤、周武王三位圣主看齐,与春秋五霸相媲美,即所谓“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 。但有一个前提:断绝后患,避免物极必反 。内容来自br />
第二步,点出隐患 。所谓的后患,就是韩、魏两国 。为了证实这一点,黄歇列举了两个鲜活的案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