繻葛之战对郑庄公而言意味着什么?郑庄公是如何韬光养晦成就霸业的?( 二 )


2、隐忍的长期算计,最终"克段于鄢"
叔段的一举一动让郑庄公了然于胸,他迅速令手下大臣制定周密的防御之策,对其在京城胡作非为假装不知,明面上还不时向母亲武姜请安问候,一点也不着急,有意看母亲怎样帮助他的小儿子如何造反,好取得确凿证据后彻底剿杀 。
武姜与叔段在浑然不觉下,还认为郑庄公憨态可掬,没什么本事,一待时机成熟,取代他是分分钟的事 。
于是,叔段便在京城日日练兵,还将毗邻的西部、北部公共地盘占为己有 。
监视叔段的探子回来向郑庄公报告时,郑庄公极善隐忍的性格又显示出来,他淡淡地对报告之人说:"好,我知道了 。你下去继续打探 。"之后郑庄公便任由叔段侵占公共地盘,不管不问 。
郑庄公此举可急坏了身边的大夫公子吕,要求即刻出兵讨伐叔段,不能再任其坐大 。郑庄公此时才微笑着对公子吕说:
"不急,现在还不是时候 。目前还不能伤弟兄之情,不能让母亲伤心 。待母亲与兄弟叔段联合起来真正反叛时,有了罪证,那时出兵剿灭才名正言顺,母亲也无话可说 。"
你看,这就是善于隐忍的郑庄公,其城府之深让人不寒而栗 。
史书上有明确记载,说郑庄公对弟弟叔段的行为原本不屑,曰"无庸,将自及";"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会崩溃的 。"
这说明郑庄公早已胸有成竹,只是坐等时机罢了 。就在公元前722年,他令公子吕暗中在都城荥阳屯重兵以待,自己假意要离开都城去朝拜周平王 。


繻葛之战对郑庄公而言意味着什么?郑庄公是如何韬光养晦成就霸业的?
文章图片
那时,各诸侯国朝拜周天子是惯例与礼节 。得知消息的母亲武姜大喜,根本不察这是郑庄公预设的计谋,还认为造反时机已到,马上修书给小儿子说,可以起兵反叛了 。
叔段在京邑刚一率兵造反起事,郑庄公第一时间就得知消息,便令公子吕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讨伐叔段,将其叛乱彻底剿杀 。叔段最终无处可逃,无奈拨剑自刎,临终前,痛苦地说了句:"是我妈坑了我啊" 。
这就是史书上称之为郑伯"克段于鄢"的记载,因郑庄公太于隐忍狠毒,被后人说成"老奸",连司马迁对他也不怎么看好,便说他是"郑伯",没称"郑庄公" 。
郑庄公清除弟弟后,对母亲那样极端的偏心当时很生气,将她安置在城颍,誓称"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
后来,郑庄公为了高扬"孝道",假意听从城颍地方官颍考叔的建议:挖地挖到泉水,在隧道中相见,就没有人说违誓了 。
郑庄公便令人挖掘隧道,与母亲武姜见面和好如初,还留下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趣闻:
郑庄公在隧道即赋歌道:"隧道之中,其乐融融 。"他的母亲武姜当即回应:"隧道之外,其乐无穷 。"
这就是"掘地见母"的故事 。后来人们笑评郑庄公:"既逐叔段,又未留不悌的骂名;既惩罚了母亲,又未留不孝的骂名 。"
3、韬光养晦成就霸业
当时的郑国,尽管国势日隆,在郑庄公"重农兴商"下发展很快,但毕竟土地面积有限,不过就是今天的郑州以及周边洛阳、开封、平顶山等区域 。
郑国与齐、鲁等中原大国相比,还是差距很大 。更何况周边的卫、宋、陈、蔡等邻国对郑国的发展倍感压力,便联合起来与郑国为敌 。
在这样的形势下,极善隐忍的郑庄公便制定了"远交近攻、借强制弱"的外交策略 。
郑庄公于公元前720年,先与齐国结盟,密切往来 。后于公元前717年,乘鲁、宋两国交恶之机,与鲁国结交;公元前715年,郑庄公进一步与鲁国交好,将泰山附近的祊田与鲁国的许田交换,由祭泰山改祭周公;公元前711年,追赠璧玉,与鲁国结盟,言"如果违背盟约,就不能保全国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