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有哪些贡献?如何能成为晚清名臣之一?(组图)

张之洞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他是当之无愧的晚清第一功臣 。
张之洞有哪些贡献?如何能成为晚清名臣之一?(组图)
文章图片
【张之洞有哪些贡献?如何能成为晚清名臣之一?(组图)】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中,张之洞年龄最小,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上过战场、领兵打仗的 。从张之洞26岁被慈禧破格提为探花,赐进士及第开始,他就一直在文官的路线上发展 。由于不像李鸿章那样有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张之洞升官的速度相对较慢 。李鸿章当年40多岁的时候,已经是直隶总督,封疆大吏 。而张之洞43岁时,还只做到司经局的洗马,一个从五品的“小官” 。
作为一名言官,张之洞是不太好出头的 。因为言官的职责是“上谏”,这就很容易得罪人,易遭报复 。尤其是得罪了领导,更是吃不了兜着走 。比如曾国藩曾上疏批评过咸丰,后来被压制了整整十年,直到咸丰死后才受到重用 。但若言官不针砭时弊,整天给皇帝唱赞歌的话,又会被别人看作是谄谀之臣,会直接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 。即便谏言能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也会被有些人说成是书生之见 。比如李鸿章就非常瞧不起言官,说:
“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前明之亡,即亡于言官 。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出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 。”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言官,必须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良好的全局观念、高超的话术技巧,才能够上承圣意,下得民心,从言官职位上脱颖而出,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
而无疑,张之洞就是满足上述条件的一位优秀人才,文章写得好,人际关系搞得通,还与慈禧太后有知遇之情 。所以等到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交收伊犁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时,张之洞就抓住了这次机会,大捞了一笔政治资本 。
张之洞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之前讲到,当清政府得知崇厚卖国之举时,“朝野哗然” 。大家纷纷讨论应该如何惩治崇厚,以及重新立约 。在这一片嘈杂、口水横飞的喧闹声中,张之洞选择了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房里,写了一篇《熟权俄约利害折》,呈给了太后 。虽然这份奏折中,未必全是张之洞一人的观点,但他总结归纳得好,又写得极富文采和气势,让慈安和慈禧眼前一亮 。于是太后当天就决定单独召见张之洞,要和他当面探讨应对之策 。
在与太后的会面中,张之洞力陈十条不可承认《交收伊犁条约》的理由,称一旦接受,将后患无穷 。并对当时朝臣还在争论的两个话题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
其一,要不要改和议?张之洞说:“……不敢公言改议者,诚恐一经变约,或招衅端,然臣以为不足惧也 。必改此议,不能无事,不改此议,不可为国 。”即便开战,和议必须改,不然国将不国 。
其二,该不该杀崇厚?张之洞又说:“治使臣之罪,即可杜俄人之口 。按之万国公法,既有不准违训越权之例,复有臣执全权,可否仍在朝廷之条,正与崇厚不遵密函,不请谕旨之罪相合 。……故立诛崇厚则计决 。”崇厚不但该杀,且必须要杀 。杀了崇厚,可以给他安个不遵谕旨的罪名,这样俄罗斯就不能拿着崇厚的签名来强迫清朝承认合约的合法性 。
其三,张之洞还不忘借面圣的机会,参了在此事上主张妥协的李鸿章一本:“李鸿章高勋重寄,岁糜数百万金钱以制机器,而养淮军,正为今日,若并不能一战,安用重臣 。伏请严饬李鸿章,谕以计无中变,责无旁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