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都有那些权臣?他们最后的结局都如何?( 二 )


董卓无法消灭关东联军嘛,自然无法获得太多的地盘和资源 。
董卓当时能管的就两个州,手下还有那么多西凉将领,能给吕布什么?
吕布想要的,又何止是美人?想出去当个州牧,想独镇一方都没可能,董卓都给不起 。
于是,在王允的策划下,吕布把他杀了 。
王允敢造次,是因为有关东联军给他壮胆,他跟袁绍都是士族出身,天然会亲近 。
吕布敢反水,当然是想获得更多,这本应该是董卓带着他和西凉铁骑,用武力手段去获取的 。
董卓的权臣生涯只有三年,就是因为有兵权,无胜利,战场上强势不起来,敢反他的人就越来越多 。
再来说曹爽、诸葛恪,他们都是掌权后,有明确的竞争对手,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倒向自己这边,采取了用军功获取声望的方式,但全都失败了 。
魏明帝曹叡死后,曹爽跟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虽然把司马懿赶去养老了,但他却无法服众 。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军中的势力服司马懿的更多,服他的少 。
原因是,司马懿当初以大将军的身份挡住了诸葛亮的多次北伐,有实打实的战功 。
为了让自己手中的兵权更牢靠一些,曹爽联手夏侯玄,谋划了一次伐蜀的战事,试图用击败蜀汉的军功,来巩固自己的权势 。
另外,曹爽也试图用战场上获得的胜利,让那些在他和司马懿之间左右摇摆的中间势力看清楚,谁才是曹魏第一人?
但这次于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进行的军事行动失败了,曹爽和夏侯玄出动的七万大军被蜀汉大将军费祎逼退,徒劳无功 。
不能带着大家获得胜利,不能让军中将领通过军功升官发财,军中势力当然不再支持曹爽 。
同样,非军中势力看到曹爽无法击败蜀汉,无法通过战争获取不菲的红利,也慢慢不再支持他 。
于是,几年后,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时,曹爽只能乖乖认输 。
诸葛恪跟曹爽类似,他在孙权死后,跟宗亲大臣孙峻等一同辅政(孙权选定的另一位辅政大臣孙弘,在孙权死的当天,想干掉诸葛恪,反被诸葛恪给杀了) 。
起初,诸葛恪在辅政大臣中略胜一筹,除了官位高于别人外,还因为在孙权死的当年,魏国趁机派兵攻吴,是诸葛恪领军给击退的 。
于是,觉得魏国的军事实力不怎么样的诸葛恪,试图用更大的军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
东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诸葛恪发动二十万大军,北伐征魏 。
结果,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连只有三千守军的合肥都没攻下来(攻城期间,守将张特有过一次诈降,缓了口气) 。
这样的战绩让吴国人大失所望,民心尽失,也让政敌孙峻有了除掉他的机会 。
当年三月,诸葛恪伐魏,八月回朝,十月即被孙峻设计干掉,诸葛恪这个权臣一共只当了一年多时间 。
三国都有那些权臣?他们最后的结局都如何?
文章图片
从上述董卓、曹爽、诸葛恪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三位权臣都掌握有兵权,却无法利用兵权巩固自己的地位 。
因为他们不能打胜仗,不能用战场的胜利震慑不服,不能用战场上的胜利获取更多的资源,来给手下发红利 。
兵权虽然不是权臣掌控局势的唯一手段,但绝对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有,然后要会用 。
在这方面,曹操、司马懿父子是正面典型,董卓、曹爽、诸葛恪只能是负面典型了,算是志大才疏吧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