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互联网危机的真实出路( 三 )
而在那60%被互联网所覆盖的人口中,除了14亿的中国人之外,绝大多数用户在美国互联网巨头的覆盖之下。这些巨头的产品和服务虽然足够优秀,但也存在一些重要问题:
1.巨头公司都是平台型企业,缺乏对用户的精细化运营能力,缺乏垂类服务;
2.FAANG等巨头高度依赖互联网广告作为盈利来源,因此在用户体验上普遍不如国内的免费应用,在商业模式上也较为单一;
3.企业、产品充斥着美式文化和美式价值观,难有多元化的文化与价值展示。
因此,除中国之外,欧美、亚非拉美地区的互联网市场,仍然是只翻耕过一遍的肥沃土壤,竞争的颗粒度不够细。垂类应用、精细化用户运营的空间仍在。
TikTok和SheIn的巨大成功之外,其他出海企业也正在快速崛起。以社交赛道为例,港股上市公司赤子城旗下的开放式社交应用MICO已经成为欧美、中东、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主流陌生人社交网络,位列近百个国家社交软件畅销榜前10。旗下Yumy、YoHo等其他产品也在全球社交市场抢占份额。
另一家社交出海上市企业昆仑万维,则通过不断收购海外表现亮眼的社交产品抢占市场,今年初收购的StarGroup,其核心产品StarMaker是东南亚用户规模最大的在线K歌社交应用。
相比海外同类竞品,中国出海的产品采用差异化、本地化的策略搞精细化运营抢占用户心智,在各国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例如SheIn将中国网红经济的核心经验复刻到广阔的全球市场,抓住了近几年欧美市场KOL营销的早期红利。
在以线下运营商渠道为主的欧洲,小米通过加强与运营商的合作获得成功,今年4月欧洲手机市场份额中,小米首次超过苹果排到第二。
赤子城的社交产品在英国增加艺术类的内容,在美国增加说唱类内容,这些都不是难以理解的运营思路,但对于大平台来说往往无暇顾及——大平台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是服务大基数人群,提供标准化服务。
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远不止于标准化服务。精细化的运营,垂类的切入,多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展现,正是国内互联网企业在海外的优势和机遇。
04写在最后互联网企业的估值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首先就在于大量的企业对于寻找增量的来源束手无策。而这也被敏锐的资本所察觉。
走出国门、开启国际化征程的科技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在东南亚、中东、非洲、欧美国家,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身影。出海,就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空间、相比国内较宽松的监管环境以及更多的增量价值,也意味着重新获得资本的认可。
在全球用户被圈占、被服务完毕之前,我们仍将看到这个过程持续向前,这会成为科技互联网企业抵御这一轮行业系统性风险最核心的路径之一。
行业风险充分释放的过程中,有海外生存能力的互联网企业将会崛起;而那些无法掌握海外增量用户的企业,就不得不在逼仄的空间中勉强求生,要么把自己逼到极致火并到底,要么偃旗息鼓失去未来。
两条道路的生存概率,都算不上高。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推荐阅读
- 用户|淘宝将实现退货秒退款,每年至少要交88元,亚马逊直接退款不退货
- q4|名创优品发力线上业务,持续提升用户复购与黏性
- 黄莎莎|绿韵碧波庭:女性群体的“中年危机”不应被忽视
- 盲盒|上海制定反垄断、互联网营销算法、盲盒经营活动等新业态合规指引
- 记忆点|如何通过“心智塑造”轻松赢得用户
- 用户|华为花瓣搜索引擎 Petal 在国内正式上线
- 企业|企业微信携1.8亿用户“逼宫”,钉钉慌不?
- 互联网时代|这5类商品尽量去实体店买,否则坑的还是自己!
- 乱象|微信治理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乱象,“南京头条”“高考山东”等遭清理
- 出发票|给经销商提供支持:很多人不知道,经销商才是厂家的第一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