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反思:中国式的修配融合真的对吗?

作者 | 黄卫强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近日,行业的热点,就是三头六臂的车小养项目正式公开发布,又带出了行业关注已久的天猫养车和京猫车盟。似乎供应链的头部平台,已经开始向“修配融合”加速冲刺了。
这个修配融合,到底是怎么个融合法?
感觉有点像国共合作的意思啊!
01
后市场,配件商和修理厂,修理厂和客户,都是互为买卖关系。
笔者曾经有句话:配件商和修理厂从来都是相爱相杀的关系,既互相需要,又互为对手。今天对骂的口水四飞,明天就唧唧我我的热恋,后天说不定又恨不得砍对方一刀才解恨。
【 汽配|反思:中国式的修配融合真的对吗?】忽然从前的冤家伸出手说:来吧,咱们结婚吧,一起过日子。
修理厂作为下游、消费方,总是受气的一方,弱势群体,难免会嘀咕:图啥?
修配融合是借用美国NAPA的模式,但中国的实际情况截然不同。
美国的后市场经过了50到70年的不断整合、探索,才走到今天这个程度。而中国的后市场发力还是从2012年开始,距今将将十年,同时又是在一个互联网应用非常发达的环境下开始发力。
国内的互联网行业,阿里京东前两三年才到顶峰,现在感觉就成传统电商了。而互联网世界中,流量转移之快,快到传统互联网电商还没来得及搞明白后市场,就被新的互联网企业取代了。就现在来看,如今的互联网流量老大已然是抖音和美团,并且迅速电商化。
具体到后市场,传统互联网电商平台正在努力渗透后市场,啥滋味还没搞明白,刚摸到门边,“后起之秀”抖音和美团已经开始大刀瓜分了流量,而且还是本地化、去中心化,真是尴尬啊!
02
与互联网环境变化之快相对应的,却是盈利模式数十年来从未改变:服务收费上不来!
前段时间笔者调查了几个大中型修理厂,居然工时费只占到维修保养总产值的20%。这在从前,以笔者的从业经历,真是匪夷所思啊,十年前、二十年前,工时费基本都是保持在30%以上的。
要知道笔者调查的还是沿海富裕发达省份:浙江,诶,情何以堪哪!
中国的后市场,消费者不愿意为服务买单,至少短时间内是没法改变的了。
反而因为内卷,竞争日趋激烈,服务收费有渐渐降低的趋势。
这种情况下,把整个行业逼向了只能靠配件赚钱的窘迫境地。
美国市场,服务收费是相当高的,而且因为产业成熟,配件价格比国内还低。因此,修和配之间的利益分明,大家各自安好。
而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从上到下无数的环节,却只能靠产品来分润。
这逼得修理厂只能寻求最具性价比的配件供应商,也造成了笔者前文所述相爱相杀,互相忽悠的局面:今天你拿副厂件冒充原厂件忽悠到我,我跟你大吵一架;明天我还要求你给我副厂件去忽悠客户或者对付事故车;我采购个滤芯都不得不货比三家,实在没办法所有采购只用你家的,因为你也不可能所有的配件都是性价比最好的。
这也导致了,虽然配件供应链平台四处攻城略地,打得独立配件商鸡飞狗跳,可就是淘汰不了几个,也没办法绝对占领市场,也总会有新兴势力敢于向传统头部发起挑战。
这种情况下,导致了配件供应链平台为了业绩和市场占有率,不得不发起价格战。
然而,配件供应链平台的尴尬之处在于:品牌和工厂都不是你家的!
而且,由于供应链平台的市场占比和体量还不大,连跟品牌方或者工厂方掰腕子的底气都不大。造成了供应链平台和独立配件商相比,其实没有太大的价格优势,并且你有的品牌我也能提供,说不定价格比你还有优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