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反思:中国式的修配融合真的对吗?( 二 )


几番刀来枪往,竟是谁也奈何不了谁,玩了个热闹。
03
从前,笔者跟做供应链的几个大佬聊过,我说:你们早晚都要下探维修门店,做连锁或者赋能的。
几乎每个都教育笔者:我们配件供应链的赋能就是整合品类,提供优质产品,保证最后一公里送达,就是对修理厂最好的赋能。
笔者记得两三年前曾经跟一个汽配供应链的高管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你的客户是谁?加盟商还是修理厂?我们做修理厂的,都整天在琢磨车主客户的消费观啊,消费心理啊。你们既然把修理厂作为你们的客户,你们居然不去琢磨你们的客户到底想要什么?你们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好吧,事实证明,笔者说对了,就是这么耿直啊!(在汽车服务世界发表过相关两三篇文章)
或者大佬们早就计划了,只是时机不到不肯揭盖而已。
供应链的价格战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谁也没办法全品类打价格战,那是自杀。这造成了加盟商和修理厂换着平台来回薅羊毛,十分欢快,却没办法用价格战锁住修理厂,让他老老实实跟你混。
笔者一直认为,快消品的玩法在后市场是没前途的,不管是在汽服还是在汽配。汽服的价格战把服务费打下去了,目前来说谁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汽配的价格战把油液易损件的价格打下去了,也没有那个成为真正的老大。
当汽服领域再回过头重新捡起服务的时候,汽配领域也再次吹响了赋能的号角。这回不说最后一公里了,也不说我的东西性价比最高了,只说我就是来帮助修理厂的。
帮助修理厂做什么?是系统能力,是市场营销,是标准导入,是品牌赋予,是线上线下服务体验,是客户管理,是你想要做好但是又做不好的,或者你自己做成本更高的那些你需要具备的能力。
最终的目的,就是我们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服务好我们的终端用户:C端车主。
04
好像终于看到终局了呀?
但是,等等,赋能也是要成本的呀,服务费上不去,配件价格又因为互联网透明了,钱咋分?
于是笔者又想到这么一个问题:
配件从工厂出来,经过中间商,或者没有经过中间商,到了供应链平台,供应链平台再到省中心仓,然后到直营配件店或者加盟配件店,中间再叠加个维修连锁运营总部和各区域分部,然后到修理厂,最后到终端用户:C端车主。
笔者咋就感觉这条路径比从前还要长呢?层层成本叠加比从前更多啊!
大师们不是说,从源头到终端消费者的路径越短,效率就越高,就越有价值吗?
按照前文所述,服务费收不上,配件价格透明了,中间环节反而更多,中间成本更高,反而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都不赚钱,或者没有从前那么赚钱了,还是内卷啊。
这样的模式,不赚钱,价值在哪里?
前行路漫漫,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探索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