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OneNote 说:我有办法让微软这头「大象」跳起街舞( 三 )
OneNote GM说的不是唯一的因素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他对2015年活跃用户数量再翻一倍会这么有信心?
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得不把镜头切回2012年到2014年的微软,两任CEO新旧交替的时候。
2012年,鲍尔默在CES大会上他还坚持说:在微软,没有什么比Windows更重要。
2013年,鲍尔默辞去微软CEO的前一年,甚至发布了One Microsoft的战略,这种“设备+服务”的“一个微软”的战略风向标,听上去很美好。
而战略的本质是取舍和选择————这就是根本问题所在,因为「垄断企业」是用不着选择的。所以在鲍尔默选择One Microsoft战略的时候,其实还是选择all in Windows。
换句话来说,就是当时已经在走下坡路的微软并没有做加法和减法,因为它一直就是等于号:微软=Windows=PC电脑主流系统=行业本身=垄断。
直到2014年,纳德拉上台后做了三件事,也就是三个战略上的的调整:
- 取消智能手机的Windows系统授权费,所有厂商都能免费试用;
- 把微软的明星产品,比如Office,向竞争对手(IOS和安卓)开放;
- 取消团队里落后的考核机制,避免内耗;
在2014年,40岁的微软终于明白自己是个「服务提供商」。用户使用什么样的设备,都不应该也不会影响使用微软的服务。
而整个「组织架构」的调整,「组织心智」的选择,都会以「服务」为起点。
不管是将之前一次性买断的生产力软件,换成了通过包月包年付费订阅的模式,还是学习苹果Amazon建立起了软件商店和云服务商店等等,一系列在执行层面的动作,本质上都是这三个战略的下沉。
那我们的主角OneNote在这场战略调整中的定位是什么?
美国《InfoWorld》杂志测试中心负责人史蒂夫·吉尔默(Steve Gillmor) 曾经说过一段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他说:“现在的Office将来所起的作用就是OneNote的修饰引擎”。
什么叫修饰引擎?
来随便举个例子。在没有OneNote之前,你的使用场景可能是:
- 今天早上到公司一如既往的你打开了工作电脑,Outlook提示你今天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需要展示一些数据。
- 数据来源于你日常的一些和客户的往来邮件,于是你在Outlook里打开了一封又一封的邮件,接着打开邮件附件里一个又一个Excel,挖掘出数据可能分析的点。
- 再然后,打开PowerPoint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图像展示;
- 于是在会议过程中你用Word的会议纪要模板记录下开会所讨论的内容,最后用Outlook发送给会议参与者。
在没有OneNote的时候,O365的这几个软件的应用场景之间切换,彼此是弱连接,信息处理的路径混杂,应用之间虽然部分功能可以通用和兼容(毕竟有着能相互识别的Windows系统,能相互沟通的是Word文档、PPT文件、Excel文件、Outlook邮箱),但彼此之间更像是一座座孤岛,船要来回穿梭于各个孤岛之间,最后才能到达彼岸----处理过后的信息(你最终需要的信息)。
但有了OneNote这个修饰引擎之后,就不一样了。
在OneNote的使用场景下,信息的来源依旧可以是各个渠道,但是信息处理的「路径」变了。用户可以根据OneNote的信息,利用“Word”进行誊写,利用“Excel”进行运算,利用“PowerPoint”进行演示,利用“Outlook”交换,最后再将这一轮信息处理的结果再次记录到OneNote。
发现了没有,路径依赖的起点是OneNote,终点也是。
这,就是「修饰引擎」。
我画了一个思维导图(如下图)分析了“微软眼里的OneNote是如何去培养用户的集体人格”,从而方便你更加深刻的理解OneNote如何做到改变原来的「路径」的。
推荐阅读
- 说明书|收货,也许才是买家电最大的坑
- 淘宝|拼多多的东西为啥那么便宜?知情商家说出原因,满满都是“套路”
- 谷歌疯狂游说欧盟政界人士,希望修改《数字市场法案》
- 说出你的故事|2021年这一年你过得如何?虎年一起参加余额宝“年年有余”活动吧
- 天猫|戴珊能搬走阿里的大象吗?
- twitter|杀毒软件“偷偷”挖矿?诺顿360被网友怒喷,却说都是为了用户好
- “为拼多多换姓”但很多的应用商店都存在这样问题,为何只说华为
- 最后的胜利|一夜亏759亿!拼多多跌落“神坛”刘强东笑了,新风暴说来就来
- 人工费|同一箱牛奶网上卖25,为何实体店却要50看内行人的说法
- 展会|有一说一,这届展商也太拼了!一起来听听展商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