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共享出行的最后一片战场( 二 )


下面两个区间不具备明显的双边效应,而且边际成本也比较高。以共享两轮车为例,不是供给越多越好,相反,如果过度占用道路资源、影响市容市貌,很可能会遇到政府强制清退;另外,成本也不是随着规模的增加而递减,相反,不同政府对于人车运维比都有严格规定,人力成本会随着供给的增加而同步增加。
02新国标引发行业洗牌和共享单车相比,共享电单车的周转率更高[3],前者大概是一天1-2次,后者在旺季时一天可以达到5-8次,淡季时也有1-3次,而且单价也更高,理论上来说是一门更大的生意,但从实际情况看,两者面临的困境其实是类似的,最关键的就是监管。
2017年共享电单车刚兴起,因为骑行安全、消防、电池污染和违规投放等问题,被交通部“劝退”,虽然没有一棍子打死,但从那之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开始陆续清退共享电单车。
转机出现在2019年3月,“新国标”明确了两轮电单车“非机动车”的属性,但是需要符合以下条件:整车质量不超过55kg,必须具有脚踏功能,最高时速不超过25km/h,电机功率不超过400W,电池电压不超过48V,任一条件不符合,就会被视为“超标车”。
截至2019年年底,国内电动两轮车的保有量约为3亿辆,而其中70%需要被替换成符合“新国标”规定的车型,必须在过渡期内更换,具体到共享电单车,这意味着之前投放的大部分车辆都需要被替换,整个市场迎来一次“存量替代”和“增量开发”的机会,对于资本玩家来这说无疑是一次圈地的绝佳机会。
投放电单车这种交通工具,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人口密度、公交需求、政策友好度以及通勤时间等等,一线城市虽然看似地广人多,但因为严格的准入制度并非最理想的目标市场。
松果出行的创始人翟光龙曾在2017年创立过一家叫”7号单车”的公司,但是以失败结局,他反思道,“一线城市的政策和商业模式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他认为,大城市公共交通过于发达,且有高峰低谷,电单车难以实现高效,而县域市场让共享电单车接近公共交通。
三四线及小县城等地方公共交通不发达,公交车站点少、间隔长、运营时间短,电单车可以成为整个公交系统的有效补充。
2020年,中国共享电单车的投放数量与用户均集中于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投放数量占比合计高达98.5%;用户占比合计高达98.3%,一线城市的存在感几乎为零。
03警惕加盟和骗局共享电单车主要有两种运营模式:自营和加盟。
自营对于资金需求量非常大。通常来说,一辆电单车的采购成本价在3000-4000元之内,单辆车的年运维开销在1095元[4],以100万辆电单车的投放计算,企业光一年的采购成本和运维开销就在40亿以上,而且这还不包括道路占用费以及线上APP的开发等。
为了轻装上阵,同时也为了尽可能快地去抢市场,大部分公司都选择了加盟。笔者找到了湖南一家名为“去选出行”的公司,上面列出了4种合作模式:
01. 资源合作模式:不需出钱,只要搞定城市准入资质,每个月就能从运营企业手中获得1-3万中介费,或者一次性可以拿到10-50万。
02. 加盟模式:零加盟费,但是需要自己出资购车建站,自主运维,能获得90%以上的营收。
03. 联营模式:零加盟费,利润分成可达40%以上,保证金需要至少15万起(合作期满才可退)。
04. 合伙人模式:零加盟费、起投,数量在300-600辆(起投额至少在15万起),按股份比例分利润。
除此之外,这家公司还列出了非常诱人的投资回报率,比如在省会城市,每天的订单数可以达到12万以上,月收益达到1000万元以上,一年之内回本,三年投资回报率可达350%,如果是在县城,即便每天的订单量3万多,也能在一年之内回本,三年内回报率高达55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