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计算技术成新蓝海:大厂纷纷入局 将会催生哪些独角兽( 三 )


报告称,深度布局隐私计算的企业投入大量研发人员力量,专利申请量总数超过各高校。据统计,在上述31家隐私计算厂商中,约有23家厂商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上查询到相关专利信息,专利数超过20个的有10家。
其分别为蚂蚁科技(429)、微众银行(316)、平安科技(62)、华控清交(49)、百度(33)、矩阵元(33)、腾讯(32)、华为(32)、星云Clustar(25)、趣链(24)。
AI、区块链纷纷转型 新风口已来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大厂之外,网络安全、大数据、AI、区块链等与数据、加密天然契合的行业也开始纷纷转入隐私计算赛道。
经统计,目前富数科技、同盾科技、星环科技等曾专注于网络安全与大数据行业大企业已开始在隐私计算领域发力。但与传统大厂不同的是,上述三家厂商在落地层面具有一定的弱势,其中富数科技虽然中标交行项目,但目前该项目仍在进行中,而同盾科技的落地项目则带有几分模糊。
与网络安全或大数据公司不同的是,现今AI以及区块链公司加码或转行隐私计算成为了一种趋势。
综合公开信息可知,目前已有2家AI企业以及8家区块链企业明确进军了隐私计算行业。与区块链企业相比,进军隐私计算行业的AI企业拥有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及落地场景。
无论是Real?AI还是医渡科技目前都已有了明确可用于公开介绍的隐私计算落地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AI行业与隐私计算技术的天然契合性。据了解,隐私计算技术也被部分人士称之为“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一位深耕于AI领域的从业人士表示,2020年虽然被称之为人工智能元年,寒武纪、地平线、旷视等标杆企业的出现也为公众提供了足够的想象力,但在事实层面上,AI领域一直都难以迎来关键性的发展,这个关键性的发展决定了AI技术是能切实落地,并对社会生产、居民生活带来变革,而会造成这一现象的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与目前AI领域的发展极大的受限于监管对数据安全的保护。
“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成熟的技术使得AI行业能在符合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去使用数据,而缺乏数据训练的AI注定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上述人士表示,“但是现在隐私计算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可能性。”
与AI不同的是,区块链企业逐渐转往隐私计算领域更多的是基于生存压力。
2019年,区块链技术一度迎来高光时刻,各地政府、各传统公司纷纷开展区块链技术的相关业务,部分业务长期低迷的上市公司也不断通过挂靠区块链概念在二级市场上寻求回报,短时间内,区块链技术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但在发展了两年多之后,区块链市场依旧处于一个初期阶段,区块链技术公司难以实现长期且稳定的营收,因此不得不转向新热点、新风口以寻求生存,而在技术层面上拥有一定共同性的隐私计算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据统计,目前已有8家区块链公司公开表示其正在或即将开展隐私计算的相关业务。但其中大部分项目都还处于初期阶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