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孙中山曾想把大清门改成中华门,牌匾拆除后倒过来一看,不换了

【孙中山|孙中山曾想把大清门改成中华门,牌匾拆除后倒过来一看,不换了】孙中山想把大清门改成中华门,牌匾拆除后倒过来一看,不敢换了
在中国古代的防御军事之中,城墙算得上是比较出色的一部分 。这也是防御的最后一步,城门就是城楼下的通道,它也是城的一部分 。城门跟城楼显示着城池的威严还有民族的风采,不过它可不是一个花瓶,更重要的是城门也有军事防御的作用 。这是古城上坚固的屏障,在民国时期,孙中山曾经想把大清门换成中华门,但是当匾额拆下来反过来再看就没有换了 。
孙中山|孙中山曾想把大清门改成中华门,牌匾拆除后倒过来一看,不换了
文章图片

匾额是古建筑组成的必然部分,相当于是古建筑的眼睛 。它一般是悬挂在门屏的上方作装饰的作用,用来反映古建筑物的名称跟性质 。大清门自然也是有匾额的,在明朝时期它被称大明门,匾额挂的是大明门 。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把大明门改为大顺门 。匾额制作需要时日,可惜李自成没有等到匾额制作完成的那一天 。于是还没有来得及正式改名,李自成就兵败退出了北京 。
孙中山|孙中山曾想把大清门改成中华门,牌匾拆除后倒过来一看,不换了
文章图片

清朝入关之后就改名为大清门,这个匾额是用石头制作完成的,用了青金石雕刻成字,镶嵌在里面 。后来在民国时期,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命一周年庆典的前一天 。孙中山打算把大清门更换为中华门,因为材料难找,加上这个匾额比较大,于是负责人就打算直接在匾额的背面刻上中华门挂上 。
结果拆下来才发现尴尬了,因为他们想的跟清朝人想的一样,背面是大明门三字 。原来两百多年前清朝也没有找材料,直接在原料的背面刻上了大清门 。这样这块匾额自然是不能用了,于是他们只好重新做了一块木制的匾额,写上中华门挂上 。大清门后来保护了起来,解放后放到了首都博物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