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中国纺织服装制造强在哪儿?从美特斯邦威到Shein( 三 )


纺织服装|中国纺织服装制造强在哪儿?从美特斯邦威到Shein
文章插图
一边是海量小工厂,一边是海量网店,南极人相当于一个平台,品牌只是这种合作机制的约束力量,这种模式自然不会限于服装行业,南极人很快成为一个覆盖服装、家居用品、家电等多品类的渠道品牌。南极人的商业模式是服装产业链发展到现在为止,最“轻”的模式,超过90%的毛利,不建工厂、不管渠道、没有设计、不承担资金与退货风险,经营的产品是“商品信息”。不过,南极电商的模式,大部分服装企业用不了,因为服装是时尚行业,设计是灵魂,南极人这种放弃设计开发的模式,只能适用于服装类目中保暖内衣、内裤袜子等款式变化不大的类标品。再“轻”也不可能了,对于不断探寻新商业模式的服装企业而言,对供应链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可能的选项,这个中国服装产业链的创新故事,终于翻到了Shein这一章。在分析Shein之前,我还是要回头再谈一谈海澜之家,谈一谈这个品牌为什么总是给人很土的感觉。商业模式是一环套一环的因果循环报应,前面说,海澜之家让上游供应商承担库存风险,那就必然要让上游供应商参与设计环节,同时也能降低自己的设计成本。这个模式看似聪明,却隐藏着一个致命的矛盾。下游渠道只承担销售任务,不用“背库存”,自然倾向于备货充足,款式越多越好,最终失去了反馈消费倾向的动力;但上游供应商要承担滞销的风险,自然只愿意设计经典款和大众爆款,结果导致海澜之家成为充满县城审美的“土味国牌”。谁承担风险,谁才能真正负责,所以,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要回归设计,任何商业模式都不能避开这一环节。在“买手制”下,新款开发成为核心驱动力,但“买手制”的组织太松散,不利于管理。Shein早期也大量采用买手,但后期组织架构重新回到传统设计团队——但是,Shein对设计流程进行了工业化的改造。传统的服装设计,极度依赖设计总监的个人眼光,而Shein依靠的是中国的“设计师红利”。Shein的设计师基本上都是纺织学校毕业的大专生,坐在电脑面前,每天出新款的速度极快,经过很多积累经验的过程后,就能达到传统设计师几倍的工作效率。Shein的设计师更像是一个“设计工人”,这个“流水线”就是公司功能强大的“情报收集系统”和“设计辅助系统”。支持这个设计体系的是两个更强大的体系:一个是投放和测款系统,利用页面巨大的流量进行测款,从每天要上线的几百款新款中,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安排生产计划。每天上新几万款SKU,这背后又需要柔性供应链的支持。柔性供应链,听上去非常高大上,实际上,高大上的智能工厂成本太高了,真正能做到低成本柔性生产的还是“服装小作坊”,老板娘就是员工,没有管理费用,没有社保不交税,还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有活就开工。但这一类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交易成本高、质量难以控制的问题,Shine解决的方法是缩短账期,加强资金扶持,加大考核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甚至借钱入股给优秀的供应链,帮助它们更新设备。
纺织服装|中国纺织服装制造强在哪儿?从美特斯邦威到Shein
文章插图
其实上面这些方法,不少淘品牌也在做,但做不好,因为供应链管理太花钱了,国内线上服装销售那一点可怜的毛利根本不支持。最终,Shein的“设计师红利——独立网站海量试款——高毛利的跨境电商——柔性供应链”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中国制造的优势已经从人口红利、体制红利、基础设施优势,进入到供应链优势的阶段。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以别针厂为例解释分工的重要性:一个工人独自生产别针,一天的产量只有几十个;可如果让每个工人只做其中一个流程,那么最后,每人每天可以生产几百个。亚当·斯密说,别针厂这么做,不是政府要求的,而是他们发现这么做效率更高。供应链的本质是分工,怎么效率高就怎么分工,每一个行业都不一样,有一些行业,比如化工,上下游一体化就比分工效率高。前文列举的这些企业告诉我们,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优势不是靠顶层设计,而是无数参与者不断往各个方向用真金白银试错的结果——之所以叫“试错”,因为大部分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所以,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来自底层的创新精神——也离不开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对创新的制度化保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