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让我们深入讨论一下微信视频号的现状( 二 )


换句话说,视频号作为一个独立平台,尚未占领用户心智,这也是悲观者最强有力的论据。问题在于:
谁也没有规定视频号必须独立占领用户心智呀!
微信彻底占领了用户心智,而视频号作为它的一项内容功能,不也可以占领用户心智吗?用户可能永远不会产生“我晚上恰好有时间,所以刷一刷视频号”这样的观念;但是,他们可能产生“睡前时间看看微信”的观念,这个时间被分配给了公众号、视频号、朋友圈和微信会话,其中视频号将分到很大一块。
我并不了解目前视频号的用户时长具体是多少。鉴于大部分用户尚未养成从视频号一级入口主动进入观看的习惯,我相信用户时长不会太高,至少远远低于快手和B站的水平。然而,我还是要指出:
视频号的新增用户时长,大部分也不会来自一级入口,而是来自微信分享行为。
除了用户在微信私域的主动分享行为,公众号嵌入视频号内容、朋友圈广告落地到视频号,也是非常重要的时长增量。
无论如何,在讨论视频号时,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它是微信的一项不可分割的功能,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无缝融入微信社交体系。所以,我们不应奢望它能像抖音或微博那样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对于腾讯而言,只要用户养成在微信里看视频的习惯就够了;他们能否记住“视频号”这个品牌则是无关紧要的。
这样就自然引出了第二条:
大批内容创作者,尤其是头部和机构创作者,会为了直接覆盖微信用户而开通视频号。
但是,对于大部分这类专业创作者而言,视频号尚不具备成为“第一选择”的诱惑力。归根结底,专业创作者都有自己的大本营——他们来自抖音、快手、B站、微博、小红书乃至淘宝直播,视频号提供的流量诱惑还没有大到足以让他们搬家的地步。
如果微信视频号像2019-20年的西瓜视频,或者此前一段时间的B站那样,对专业创作者提出优厚的物质激励计划,那确实可以换来一批独家或首发KOL。问题在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既然视频号能在不提供物质激励的情况下成为大部分人的“第二选择”,那就没必要疯狂砸钱以成为“第一选择”了——这样的性价比太低。不过,鉴于腾讯并不缺钱,如果它未来某一天推出高额的物质激励,我也不会太奇怪。
专业创作者不愿彻底倒向视频号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视频号的流量分配机制尚未成熟。大部分人还摸不准视频号的算法推荐逻辑;视频号内容在社交私域中的传播是不可控的;视频号与公众号的互相绑定和导流只是最近几个月的事情;视频号的热搜机制也还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拥有几十万、几百万粉丝的KOL把自己绑上视频号的战车,是不太明智的;他总想等到事情更清晰一点再上车。
由此可见,微信视频号真正“稳了”的信号很明确,就是在如下四条当中,至少满足1-2条:
出现一批原生的才艺类(通俗地说就是美女)UP主,至少应达到让几百万人耳熟能详的量级,在才艺直播(中吸引百万级别的观看量。
出现一批原生的垂类UP主,可以是知识类、VLOG类、游戏类、旅行类乃至美妆类,拥有稳定的观众群和一定的全网知名度。
出现一个原生的电商主播,不一定要达到李佳琦或辛巴的量级,但在带货能力上至少应能与雪梨或张大奕掰掰手腕。
在奥运会这种级别的大型活动中,成为一批媒体机构账号的内容首发地,而且不应局限于腾讯系的媒体账号。
我并不期待以上任何一条在2022年以内成为现实。微信团队仍处于构建运营能力的过程中,它显然不想做“无节制的增长”,而要做运营体系彻底完善之后再聚焦于内容增长。因此,在2021年内,我估计视频号的内容运营将一直聚焦于直播;一旦完全打开了直播的局面,才会去加大对短视频和中视频内容的运营力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