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商务厅|太原出圈,山西 All in


山西省商务厅|太原出圈,山西 All in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吴林静,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摄图网。
自从便利店成为美国零售业一个独立业态之后,这种即时满足人们日常消费需求的渠道,也被看做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识。如果说哪个城市的便利店迎来爆发式增长,以经验判断,这座城市的人均GDP基本能达到1万美元。
和大卖场高度商业化的面貌不同,小巧、灵活的便利店更多承载着现代城市温情脉脉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里更多的便利店,意味着更舒适、更便捷的生活。
印象中,随处可见便利店的城市,可以是上海,是东莞,是香港。反正,“应该没有北方城市吧”。
说到北方城市便利店的“贫瘠”,以北京为例,最常见的归因就是三个“半”——季节原因造成的“半年的生意”,城市规划带来的“半条马路的生意”,生活习惯只能做“半天的生意”。
然而,连续五年的《中国便利商店发展报告》,打破了这个“应该”定律,山西太原跻身便利店繁荣的榜单前列。近日,#山西便利店有多牛#也冲上热搜话题榜。人们这才发现,便利店荒漠中竟有一片绿洲。
太原的“土味”一位太原人去南京呆了几天,发现买瓶水居然要过两条马路。另一位太原人到北京,发现住房周边买东西不仅贵,还不方便。他们俩都在知乎上发帖吐槽:“为什么这里的便利店这么少,要是在太原,30米之内起码两家便利店。”
“三步一唐久,五步一金虎”,是太原人的生活口诀。这两家便利店在空间层面,已经全面占领太原大街小巷。
“身为太原人不愁没有便利店,只愁该去哪家店”;
“在太原可能会找不到公厕,但绝对不会找不到便利店”;
“打车都不敢定位便利店,因为街上到处都是便利店”……
这些夸张的表达都是太原便利店繁荣景象的侧写。
“本土双雄”太过强大,以至于遍布国内十几座城市的7-Eleven或是在国内可以见到3800多次的罗森,进攻多年也没找到立锥之地。
根据《2020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中,北京的便利店数量为2250家,单店覆盖人口数为8889;而深圳拥有7524家便利店,单店覆盖人口数为1731,差距悬殊。
然而,在太原,便利店数量共2650家,平均每1586个太原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数量不特别多,但密度水平在国内24个重点城市中可以排到第三,只逊色于东莞、长沙,优于深圳、上海和广州,甚至比东京的便利店密度还高。
山西省商务厅|太原出圈,山西 All in
文章插图
图表来源:《2020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
1992年10月,中国第一家便利店在深圳诞生。6年之后,太原出现首家便利店。20多年后,本地人已经形成“在家门口消费”的习惯。
根据当地人描述,太原便利店很“近”,只要你想买东西,抬眼绝对能看见“唐久便利”,旁边不超过100米处还有一家“金虎便利”;太原便利店很“全”,定做生日蛋糕、买彩票、免费自助打印、快递寄存、提供遛狗服务、修电器、热饭、借伞、缴水电燃气费,甚至还能帮消费者和面、给大爷送货上门、教大妈使用电子优惠券,以及便利店里有厕所。
不少人太原人去了外地才知道,这些年太原便利店竟然干了那么多便利店不该干的事。透过这些“土味”的便利店,人们看到太原除了面食、陈醋、煤老板之外,烟火气的那一面。
“动心”的山西一走出太原,便利店的氛围就没有那么浓厚了。
去年8月,《山西日报》给出一份省内便利店的工商注册数据。从全省来看,山西共4万余家便利店相关企业,个体工商户达3.9万家,占比96%。4万家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仅有43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