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商务厅|太原出圈,山西 All in( 二 )


从城市分布来看,太原市拥有的便利店数量是山西省最多的,近1.2万家,是晋中市便利店数量的2.7倍,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市。晋中市、吕梁市分别以4354家和3992家位列第二第三。在全省11市中,晋城市便利店数量最少,仅为1621家。
太原的便利店开得如火如荼,但并不代表山西全省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有质且有量。在山西的县域以及农村地区,别说连锁便利店,就连夫妻小店的密度也很低。
一个数据可以佐证。在对太原市场渗透基本完成后,金虎下沉到30余个县域市场,目前每个市门店数量在30-50家左右,和太原上千家门店形成鲜明对比。
看到太原的品牌连锁便利店指数在全国领先,山西“动心”了。
2020年10月,山西省商务厅发布《关于促进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从网点布局、经营审批、品牌发展、技术赋能等方面都给出推进方向。
网点布局方面,全省定下“每社区配置不少于1个便利店,2021年底前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居住项目规划按10-20平方米/千人标准预留便利店业态空间”的整体目标。
经营审批方面,体制上做减法,给便利店提供“便利”,使其能够更加顺利地卖菜、卖早餐、卖出版物、卖药、卖烟、卖自有商品,以及鼓励其增加24小时营业、废旧回收、养老家政、医疗、教育、城市报警等更加多元化的功能。
技术赋能方面,包括自助结算、扫码支付、刷脸支付等移动支付技术,数字货架、电子价签、无线射频等商品管理技术,以及由消费大数据驱动的智慧供应链,都成为优化便利店的方向。
《实施意见》事无巨细地规划着,把小便利店当成了可以做道场的“大螺蛳壳”,希望在全省铺开。
今年7月20日,山西省委网信办、山西省商务厅举办了一场研讨会,给便利店冠以“山西现象”。会上,山西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要将数字便利店打造成山西的新标签。
下沉的“东风”让一家家便利店的商品、服务做到极致,是一个优化的方向;让便利店在全省遍地开花,又是另一种做大做强的思路。
一开始,《实施意见》里只是简单提到“鼓励品牌连锁企业在农村区域建设乡(镇)、村两级连锁便民服务体系”。具体怎么“鼓励”?山西专门打了一次“政策补丁”。
今年7月,山西商务厅发布《关于征集2021年商贸流通发展项目的通知》,对2019、2020以直营或加盟方式在县域发展品牌便利店的总部企业,每拓展一家便利店,经认定,给予便利店设备采购金额不超过30%的补贴,单店补贴不超过3万元。
这个“县域”包括省内所有乡镇村、太原市主城区之外的区域、其他地级市政府所在主城区以外的区域。
往下走,往县域走,是山西最新的计划,但早就是全国便利店行业的套路打法。
高房租、高人力、高水电的一线城市被塞满后,便利店开始下沉,瞄准返乡创业的人群和小镇青年,希望把握新一轮内需的消费升级。
当外来便利店、区域性便利店以及电商巨头都虎视眈眈地瞄准二三四线城市,亏本与倒闭,扩张与联盟,就像硬币的两面,早就在诸多县域战场上演。
历经过一轮又一轮洗牌之后,行业目前对于下沉市场的认知是:做出区域的差异化,甚至做出“土气”。毕竟不同区域、不同商圈对不同商品的需求不同,迎合了本地口味,再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连锁便利店才有存活下来的可能性。
当放眼全国,对于呈现诸侯割据之势的本土便利店,也就见怪不怪了:厦门被1455家见福占据,西安的每一天达到1219家,武汉则是418家Today占领街道,还有河北的“365”,以及近期在河南灾情中献力的“悦来悦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