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诚之和:这些年硅谷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抄袭中国模式( 三 )


模式|诚之和:这些年硅谷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抄袭中国模式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于Forrester Research如今,“扫一扫”在中国刮起的支付旋风,也刮到了美国。虽然美国信用卡支付很便捷也已普及,但NFC收款方式对硬件设备有较高的要求,让商户需要额外花钱升级支持NFC的收款设备。相比之下,二维码就显得更加物美价廉。
2019年,Facebook正式上线支付模式,在自己旗下所有的社交矩阵都加上了支付功能,并且可以支持通过二维码实现点对点支付。沃尔玛也在店内推出扫码支付方式,并且在推出八个月之后活跃度就超过了谷歌安卓支付,在美国排名第三,仅次于三星支付和苹果支付。
目前,各家公司都在利用现有的业务优势,疯狂推广支付产品。谷歌在去年甚至不惜砸重金通过送现金福利的方式来推广支付,用“钞能力”把Google Pay送上应用程序下载榜榜首。
相对于亚太地区格局已经相对清晰的市场,疫情助推下,美国的金融科技市场反而开始爆发。2020年亚太地区的金融科技公司从2019年的168亿美元下降至116亿美元,创过去六年新低。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去年北美地区金融科技公司则吸金逾790亿美元,其中美国企业就占到760亿美元。
模式|诚之和:这些年硅谷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抄袭中国模式
文章插图
沃尔玛的扫码支付,图片来自于appleinsider中国外卖模式席卷美国,送餐站上新风口
中国代表企业:美团、饿了么
美国相关企业:Doordash、Uber Eats
实际上,美国的外卖形态的出现得很早,成立于2004年的GrabHub就是一家以在线餐饮外送起家的公司。虽然Grabhub后来坐上了美国餐饮外卖的头把交椅,但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只是停留外卖1.0模式上——只扮演实体店和顾客的信息中介的角色,让用户根据自己的位置和喜好进行餐馆搜索。
据2015年研究美国外卖数据显示,Grabhub成立10年之后,美国外卖渗透率为12.5%,线上化率仅为6%,绝大部分美国人仍还在用传统的餐厅点餐、送餐的形式。餐饮外卖也仍然被视为传统行业,并没有走入大部分科技公司和资本的视线。
但很快,这样的情况就被中国曾经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外卖大战而改变了。2015年左右,大量的热钱开始流入中国的外卖市场,互联网巨头们纷纷下场,搞补贴、送优惠,用眼花缭乱的活动开始了“百团大战”。最终经历了残酷的厮杀之后,饿了么、美团最终存活下来占据了山头。
大洋彼岸的美国科技圈看到了这场大战,也从中学到了如何将技术与餐饮业结合的“致富之路”。在过去,像Grabhub这样的传统外卖平台并不掌控配送环节,难以形成较强的平台用户粘性,很多商家也并没有配送能力,因此大大阻碍了外卖平台的扩张。而中国外卖平台自建配送网络的模式,给美国的一些科技公司打开了思路。
以Doordash、Uber Eats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尝试以“外卖+配送”双轮驱动模式切入市场,同时学习美团、饿了么一样通过算法优化来保证配送网络的高时效性。果然,这些新平台在运行不久后就进入了爆发式的增长区。
根据彭博社的研究数据,2018年,Uber Eats和Doordash还远远落后于Grabhub。但经过不到3年的发展,美国的外卖渗透率和线上化率快速攀升,截至2021年6月,Doordash以53%的外卖市场份额位居第一,Uber Eats以23%位居第二。
模式|诚之和:这些年硅谷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抄袭中国模式
文章插图
图片截自于彭博社而受此次疫情的影响,美国的外卖平台更是迎来了发展“黄金期”。入驻的商家和消费者数量激增,Doordash在去年完成了美股上市,IPO当天暴涨,成为年度最热股票。而在Uber Eats则在疫情对网约车的冲击之下替Uber顶住了压力,并还在11月底收购了 Postmates,试图巩固自己的市场份额并提高盈利能力。某种程度上说,它们的高速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外卖行业的先行探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