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走了,母婴电商还有多少机会?( 二 )
母婴电商之所以会出现种种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母婴垂直电商存在三大黑洞。
1、流量黑洞
流量对于电商平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对母婴垂直类电商。
一些大品牌之所以会入驻平台,看中的正是电商平台的流量。
电商平台要吸引这些大品牌,必须不断买流量,为平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但现在的流量有两大特点:一是贵,二是分散。
【 贝贝走了,母婴电商还有多少机会?】如果母婴平台把资金花在买流量上,那就是一大黑洞,永远也填不满。
买流量,资金链断裂;
不买流量,拿不到大品牌授权,或将面临倒闭;
这导致一些母婴电商平台进退两难。
自2015年起,国内电商格局基本大势已定,淘宝+京东等综合电商占据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两电商巨头可以在任何一个细分领域发起价格战,死在他们手下的电商平台“尸体”堆积如山。
电商平台的竞争已经从品类,上升至综合实力、现金流、流量获取等方面。
不幸的是,在以上各方面,垂直类电商都没有优势。
就连像贝贝集团、蜜芽等头部母婴电商平台也被逐渐边缘化,更别说一些小企业了。
2、用户周期短
既然流量又贵又分散,那重点抓忠实用户群体不就行了吗?
比如说,母婴垂直电商通过卖奶粉、纸尿裤的亏损留住用户,用长期消费来弥补亏损,最终实现盈利。
但母婴行业属于阶段性连续消费品市场,此策略显然行不通。
怎么理解阶段性连续消费品市场呢?
在孕育前后,用户在母婴电商平台呈现出足够的忠诚度。
以纸尿裤为例,只有2年的时间周期。
随着时间流失,孩子渐渐也大了,没有需求的宝妈们自然很不会光顾母婴电商平台。
这也就意味着,母婴电商平台的用户生命周期只有2-3年。
要保持电商平台的活跃度,必须不断投入广告、买流量,吸引新用户。
对于增长乏力的母婴垂直平台,为了维持现有的市场占有率,只有不断砸钱。
如今的母婴垂直电商,资本市场显然不买账。
3、做标品难
在用户心中,对某电商平台印象是和产品质量直接挂钩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买日用品喜欢京东,不喜欢拼多多。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京东上买的产品质量都过得去,不会让你有后悔买的感觉。
拼多多买过几次,APP直接被我卸载了。
几乎每次买回来都后悔,质量问题频频出现,特别影响购物体验。
嫌麻烦不想退,但每次用的时候都会不开心。
当然,一分钱一分货,拼多多上的价格是真香,但对于注重产品质量的用户来说,拼多多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
母婴垂直电商做标品起步很难,需要持续烧钱。
但一旦排名领先,销量就会比较稳定。
就比如说奶粉纸尿裤等“标品”常常供大于求,市场接近饱和,同质化严重。
这导致毛利率持续下降。
因此,很多母婴电商平台选择做非标品,比如说童装、玩具等,这些领域更具发挥空间。
03、母婴垂直电商拿什么与京东、天猫同台竞技?目前,母婴电商市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综合类电商,如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占比四成以上;
母婴垂直电商,渠道占比约为20%左右,包括蜜芽、贝贝等;
剩下的就是社区类和其他,比如说一些品牌自有线上渠道、妈妈帮等。
从母婴电商整体布局来看,综合电商仍为用户线上消费的首选渠道。
虽然说母婴垂直电商能在母婴市场分一杯羹,但市场仍被综合类电商牢牢把握。
推荐阅读
- 母婴|千亿零售企业「私域运营方案」公开:这3个知识点值得抄
- CPC|美国亚马逊站基本要求儿童、玩具、母婴用品需做CPC证书
- 种草|你在1688省的钱,被谁赚走了?
- 消费者|你在1688省的钱,被谁赚走了?
- 晓瑜|你在1688省的钱,被谁赚走了?
- 消费者|欧莱雅与李佳琦薇娅之争:谁把消费者的“全网最低价”赚走了?
- 主播|欧莱雅与李佳琦薇娅之争:谁把消费者的“全网最低价”赚走了?
- tech|谁抢走了滴滴的订单
- 梯队|艾瑞咨询:母婴垂直平台成为婴童新锐品牌营销主阵地,亲宝宝App行业渗透率居首
- 海尔法式多门变频母婴家用对开门怎么样?会不会问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