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度|兴趣电商冷思考:虚火还是真金?

编辑导读:抖音自从提出兴趣电商之后,一跃成为继私域流量后的新概念。让人一边娱乐、一边消费的想法是否长效?品销合一可以通过兴趣电商实现吗?兴趣电商真的有这么美吗?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你分享。
介入度|兴趣电商冷思考:虚火还是真金?
文章插图
作为最有活力、且安全边际较高的流量变现模式之一,电商的吸引力极强。无论是BATJ,还是TMD,没人不想做电商。
对字节跳动来说更是如此。抖音作为新晋流量之王,左手兴趣电商抢食阿里,右手心动外卖叫板美团,已经把急迫写在脸上。
上一个如此惹眼的新概念还是私域流量。如今的兴趣电商风口,大有接棒之势。
只是,让人一边娱乐、一边消费的想法是否长效?品销合一可以通过兴趣电商实现吗?兴趣电商真的有这么美吗?
01 兴趣是伪命题吗?要解答上述疑问,首先得庖丁解牛式地回归到购买的行为本质。
兴趣电商「货找人」的逻辑,即让内容成为用户转化的最直观载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学院派视角下的「广告效果模型理论」。
聚焦理论,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针对消费者进行研究的模型已经从最初的AIDMA模式(Attention 注意、Interest 兴趣、Desire 欲望、Memory 记忆、Action 行动),演化到了到后来的AISAS模式(Attention 注意、Interest 兴趣、Search搜索、Action 行动、Share 分享)。
介入度|兴趣电商冷思考:虚火还是真金?
文章插图
同样,兴趣电商的行为路径在AISAS模型视域下,滑到了视频,在一直「注意力」的消耗之中,通过内容引发了对商品的「兴趣」。
兴趣电商的逻辑下,下一步的「搜索」功能被隐藏了。在其设定中,消费者不必搜索,直接就可以进行内容点击跳转,进入小店或者直播间,完成「行动」。
只是,兴趣电商的内容在让用户感兴趣之后,消费者是会直接「激情」下单,还是更理智一些,退出APP,在某猫或者某多多上搜索一番,进行一波比价与竞品分析呢?
换言之,兴趣电商的「搜索」环节,可能直接不发生,也可能发生在站外。
如何看待这个路径偏差?分类别看与产品有关,与人群也有关。
产品属性的不同,相应决定了决策路径的不同。就营销理论而言,按照介入度、品牌差异的两个维度,可以分成4类购买行为:复杂购买行为、减少不协调感的购买行为,多样化购买行为、习惯性的购买行为。
这也是「马上拔草」,还是「悄悄种草」的分野所在。
很明显,兴趣电商起作用的往往是「低介入度」的多样化与习惯性购买行为。在此类行为模式下,用户更容易转化为消费者。往往是或刚需、或高频的生活用品更容易成为选择。
而消费人群的属性,也决定了用户是否能顺利转化为消费者。这一点并无异议,以抖音深耕信息流的精准推荐,获得目标人群的青睐并非难事。
看到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小结论:
兴趣并不是所谓伪命题,通过兴趣产生购买的链路的确存在,并以渗透之势改变着消费者的行为逻辑。
日用品的「试错」式购买非常容易。而内容本身发挥而出的广告效果更能沉淀进用户心智,积累与转化,这是两个相伴的环节。
显然,兴趣电商的逻辑是将「货架思维」的需求驱动力后置了,以优质内容,做到了对购买的撬动与激发。
当然,也有不同看法。笔者与一个做抖音电商的朋友聊了聊,他认为兴趣电商「没有质的创新」,跟线下门店的感觉区别不大。但传统门店获取流量可能在店面站稳脚跟过后,地位就确定下来,流量也就随之确定。但是抖音则必须要围绕流量会去做很多优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