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度|兴趣电商冷思考:虚火还是真金?( 二 )


「最后的竞争,依然会落到供应链、管理的根基之上。」
这种框架下,抖音上的商家也无异于某宝上的卖家,建立起虚拟的赛博店铺,无论是搜索驱动,还是信息流触达转化,本质都是吸引流量,换句话说,大家「发传单」的方式不同了。
只是,兴趣电商的这份流量上的「不同」,又会给既定的格局带来哪些变化呢?也等时间作答。
02 持续性几何?问题就出在这里。大多数的购买行为,是需求驱动,而非兴趣。
比如家里大米没了,打开购物软件,淘宝/美团/叮咚买菜搜索大米,完成购买;手机用了一年想要换新了,综合搜索几家品牌的新品信息,看看B站数码up主的评测,翻翻评论区,比价决策再进行下单。
如果以货架来形容传统电商,那么兴趣电商是否又像是「走街串巷」的摊贩呢?在你无明显购物准备、却有相关需求时,击中防线。
总不能,日常所需的商品,大多数都通过短视频触达的途径,完成购买行为吧?
消费者是否会只是猎奇、尝鲜、或活动带来的价格刺激而购买?
这个逻辑下,兴趣电商又是否可持续、产生源源不断的流量池红利呢?
关于兴趣电商持续性的灵魂三问,还要时间解答。
拆解之下,兴趣电商在其固定场域中的确可以促进购买,利用短时长(短视频反复)、以倍显冲突感的「强刺激」达到一种洗脑作用,激发需求之外,辅以一些技巧,让人下单。
兴趣电商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在于商家端获取流量的逻辑不同。优质内容可以带来涟漪式的扩散效应,甚至是雪球般的正向循环。
面对传统电商的流量费用高企,兴趣电商可谓完成了一步流量上的「去中心化」。于苦流量久矣的商家,流量角度兴趣电商的确入股不亏。
只是,无论哪种业态,面对永远都在喜新厌旧的消费者,白热化的竞争中,不进则退才是永远的法则。
但兴趣电商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内容投放来吸引购买的方式,no pain no gain的感觉。雪球杠杆的撬动同样离不开较高的流量投入/运营投入/时间投入,如果失去了流量支撑,其构筑的增长点又在哪里呢?日日有爆款,无异于痴人说梦。
03 内容与广告的分野在哪里?拆解兴趣电商的流量通路,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基于短视频媒介的信息流,是让人在完全沉浸放松的情况下以更「软」的形式。
所以,「兴趣电商」的本质,是否接近于将广告进行内容化,然后在购买路径上进行一个「一键跳转」?
只是,短视频的内容形式在当下更显主动权。更攻击人类弱点的短视频,时长而言已经超越图文思考了。
令人玩味的是,内容生产中的爆点技巧,结合电商之后便可以达成爆款变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此笔者感触最深的是知识分享类兴趣电商。很多知识型网红在抖音的变现方式是,推荐图书。循循善诱,激发成长焦虑/好奇心,进而引发下单。
问题是,靠短视频接受知识的群体,真的会静下心来去看书吗?
类似的情境,由此带来的退货率,又会多高呢?
再者,没有消费者会喜欢广告。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密度饱和、人人都盯着用户注意力的时代。
当内容与电商不再有分野,谁又能说清这种商业入侵是否会依然受到固有成见影响?
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兴趣电商绝非寻求增长的「万能药」,品牌与内容的协同打磨并不容易,如何让一条视频3秒内不被滑走已经足够考量创作者功力,更遑论植入广告的内容。如果不「兴趣化」、不进行故事化处理,是否又是一场自嗨?
从此看,内容进化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如要操盘兴趣电商,方法论的背后,还有体系化的内容搭建,虽然抖音的流量盘子大,但要做出声音来并不容易,对操盘手的要求也很高。甚至同一款产品,要有迭代百款视频才能打爆的节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