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二梯队网约车抱团增长,能否再起“顶上之战”|钛度热评
过去两个月,第二梯队的网约车品牌们迎来久违的春天。不仅高德、T3、曹操出行数据增长明显,美团也重启了打车业务。而现阶段网约车市场主要包括B2C、C2C、聚合三种模式。你认为哪款打车软件最好用?在新的增量市场下,不同商业模式谁优谁劣?补贴大战重启,高德、曹操们能否加速冲进第一梯队?
本期《钛度热评》栏目与子弹财经联合选题,特邀资深媒体人一起就话题“二梯队网约车抱团增长,能否再起“顶上之战?”进行了讨论,下面是部分观点集锦。
文章插图
资深媒体人徐歆:
新的一轮竟合,谁牢牢抓住服务社会的初心,谁就更可能走得远。作为互联网社会服务平台,任何一个产品本身的初衷使命都应该是服务社会。一方面为社会大众提供便利的交通服务,另一方面为广大司机提供了就业机会。以信息服务为媒介,赚取相应的中介费(服务费)理所当然,合情合理。最底层的逻辑,还是通过服务,对接了司、乘双方的需求,实现了便利。按照基本的商业逻辑,一定是谁的服务好,谁的价格低,谁的发展空间一定是巨大的。反观目前少数平台,的确有“跑偏”的嫌疑:一方面以各种方式“补贴”消费者,然后通过算法,诱导用户加价或选择单价更高的服务项目(如专车)等出行。而另一边,设置接单门槛,让一些“车老板”接单困难。形成两头吃,两头堵。笔者曾经经历一个啼笑皆非的场景:笔者在用打车软件打车,门口等生意的师傅用同一个软件接单。但是平台迟迟不给双方用户匹配信息。正所谓成也大数据,不成也怪大数据。未来网约车平台会从高投资高回报,回归到精细化、常态化运营。谁的产品初心——为社会提供交通便捷,抓的牢;谁的内容——低成本运营,做得好。不妨拭目以待。
行业观察者刘玲:
最近一段时间滴滴也损失了一些市场份额了,其他平台的玩法主要还是靠补贴,关键在于行业里没有特别新的商业模式,还是在走补贴的老路,其他平台的后续发展还是值得期待的。
资深媒体人刘天妍:
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几个打车平台如美团、高德、滴滴、曹操等各有千秋,但作为一个实用软件来说滴滴的运营在市场营销上声量和认可度相对高些(排除其上市整顿这件事),跟滴滴一样,高德和美团在接入车辆供应商时,考虑的都是聚合和多样。
如滴滴在企业向开通的月付功能,满足大企业员工的需求,青菜拼车满足了普通民众的经济需求,虽然各方面业务都全面到了,但是在打车速度上却比其他同款价位的平台要慢。在某些用户使用场景里比较“吃亏”。
为抢占用户资源开启的补贴大战,实际上抢的还是第一梯队的用户,想让他们调换优先级,就应该发挥自身平台的优势,抢占不同消费场景下的市场。
就我自身在使用某平台打车时,跟不同司机师傅也沟通过他们的出车情况:他们分时段工作,有时间限制(收车),而且对于第三方雇佣平台,他们也会有类似会员制对于司机出车需求的服务,且会员价格不等......这场大战的打响,可能补贴不止用户端,还有司机的待遇。待遇一方面,也曾在用不同登记车型时明里暗里感受到,司机服务素质上的差距。希望大战的后勤保障不要“翻车”才是用户使用最好的体验。
创业最前线CHO Grace:
目前网约车业务的体量上,滴滴绝对是TOP1了。其他家想要短期内追赶,还是难度很大的。聚合效应在这个赛道体现的很明显:C端客户多,司机为了多接订单就愿意接入;司机越来越多,C端客户就越来越多。体量到了一定几何数量级,吸引的资源就越来越多,头部玩家地位稳固,其他平台只能想尽办法虎口夺食。对于第二梯队的公司而言,踏踏实实的把司机接入做好,让司机在平台之间权衡利弊,或许会有割据一方的机会。毕竟现在滴滴的运力不足,无法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
推荐阅读
- 出行|网约车监管平台发布去年 12 月行业运行情况
-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大洗牌”,阿里巴巴营收排第二,榜首营收1211亿
- 角度看|线上二手交易突破万亿规模 平台须严把质量关
- 腾讯|坏消息接二连三,这一次,马化腾还扛得住吗?
- 出行|网约车12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68123万单,环比上升9.3%
- 阿拉巴马|亚马逊阿拉巴马仓库下月将举行第二次工会投票
- 质量关|线上二手交易越来越火
- SheIn|超越亚马逊!Shopee成为2021年购物应用全球下载量第一,SheIn第二
- 业务|SaaS浪潮二十载:SaaS本质、概念澄清、分类和未来(下)
- 张一鸣|中国富豪榜排名发布,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升至第二,马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