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干货:电商归因模型技术方案

编辑导语:当下线上流量红利见顶,企业进入了存量时代,因此若想保持增长,精细化运营则必不可少。而利用电商归因模型可以帮助提高流量转化率,优化活动运营。本篇文章里,作者就电商归因模型的应用目的、具体类型与实际操作方法做了总结,一起来看一下。
模型|干货:电商归因模型技术方案
文章插图
一、电商归因目的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当流量进入时,我们需要引导其完成购买任务,以实现流量价值最大化,在互联网红利消耗殆尽之时,流量会越来越贵,我们需要精细化运营每一份流量。
我们在做各种banner活动、Feed流推荐优化、活动页等进行效果评估,无法知道该位置最终产生了多少收益,也就很难针对该位置进行有效的改进。
如果进行单因数AB测试进行改版的效果评估,那也会存在如下2个问题:

  1. 单因素变量控制并不容易做到完全可控,如果产品处在增长期,产品增长本身就是一个影响因子,很容易忽略此类因素的影响。
  2. 评估方式低效,如果 2 天内只控制 1 个坑位变动,那么评估 20 个坑位内容改变就需要 40 天时间,这样的效率任何企业都无法接受。
因此,我们希望用数据分析中归因的方式解决坑位运营中评估的问题。
我们引入电商坑位归因的概念,把每一笔的成交都归给转化路径中不同的坑位。根据坑位的曝光转化价值来评判坑位的好与坏。把宝贵的流量尽可能都引导到转化率更高的坑位,以此达到精细化运营的效果。当然有了这个坑位价值评判的机制后各个坑位的改版也能准确的评估,真正做到了数据驱动增长。
二、归因类型简介
  1. 首次触点模型:多个「待归因事件」对同一个「目标转化事件」作出贡献时,认为第一个「待归因事件」功劳为 100%。
  2. 末次触点归因:多个「待归因事件」对同一个「目标转化事件」作出贡献时,认为最后一个「待归因事件」功劳为 100%。
  3. 线性归因:多个「待归因事件」对同一个「目标转化事件」作出贡献时,认为每个「待归因事件」平均分配此次功劳。
  4. 位置归因:多个「待归因事件」对同一个「目标转化事件」作出贡献时,认为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待归因事件」各占 40% 功劳,其余「待归因事件」平分剩余的 20% 功劳。
  5. 时间衰减归因:多个「待归因事件」对同一个「目标转化事件」作出贡献时,认为越靠近「目标转化事件」做出的贡献越大。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末次触点归因是比较适合电商站内销售归因的。
虽然用末次触点归因实现方案上比简单,但是直接将价值100%归因给购买或者转化之前最后一次接触的渠道,而完全不考虑整个过程中消费者到底接触过多少个触点。转化之前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该模型完全忽视了漏斗上层和中层部分的行为对转化的影响。
因此我们公司融合首次触点归因和末次触点归因,计算用户进入一级流量入口后再到完成的完整购物链接行为。
一级流量流入的定义为:各个入口之间无法进行跳转,只能通过切换tab进行跳转或者返回初始位置后重新点击进入。这样我们就可以基于购物的完整链接的最外层进行销售归因,并且也能知道用户购物的完整路径,同时保证销售归因后各个入口坑位的销售额之和等于当日的销售额。
使用这种融合归因方式,也可能知道中间步骤的转化率。比如活动会场页和商品详情页的相关推荐,虽然对电商平台整体进行销售归因时,不会计算活动会场页各个模型的销售,也不会计算商品详情页的相关推荐。
但是由于我们记录了用户进入一级流量入口后的详细路径,因此我们单独研究活动会场页和商品详情页的效率时,也是可以计算得到各个模块的销售来进行对比分析。但是切记不能和一级流量入口的销售混合在一起看,这样会导致销售归因发生重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