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书|“声音变现”,“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
据9月5日中新社报道,近段时间,一些在线声音培训课程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除了满足兴趣爱好、为形象加分,“声音变现”也成为刺激消费者报名的理由。说话变为需要训练的课程,声音成为一种赚钱的工具,这究竟是套路还是出路?
与面向儿童开展的声乐课、演讲班不同,“声音培训”课程主要报名对象是成年人。“靠声音轻松月入过万”“躺着也能赚钱的工作”,看到这些“钱景”诱人的广告,谁不动心?同时,“1元试听、9.9元体验”“三天课程让你敢说话、会说话、善说话”“99元拥有你的私人‘调音师’”等广告把“声音培训”的课程效果吹得天花乱坠。
“声音变现”的庞大市场需求是学员最关心,也是经营者宣传最关注的。依据培训机构的广告,播音配音市场是“遍地黄金”:视频、音频平台渗透率高,在线音视频用户群体数量不断扩大,催生了大量主播、有声书朗读者、配音员等职业需求……在他们口中,“声音”仿佛成了继颜值之后的又一赚钱门道。
当真如此吗?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未经同意擅自修改课程表、霸王条款、退费难、配音版权被盗、骗取录音资源……网友们对声音培训的投诉充斥多个平台。一些受骗的“过来人”坦言,“没有面对面的督促和指导,坚持不住,也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觉得被割了韭菜。”
“馅饼背后是陷阱”。要想不被声音培训“割韭菜”,首先需要人们对此抱以慎重和理性——赚钱要依托自身优势,择业选“热的”不如选“对的”,不能轻信速成、低门槛、高收入等虚假宣传。
其次,要听专业人士的忠告,了解行业特点和真实市场。比如,进入这个行业需要嗓音基础、浓厚兴趣和长期练习,而在线课程只能讲讲技巧;配音员一般在幕后,不可能轻松拿高薪,盲目报课意义不大;有声书配音往往会涉及版权,并需足够流量加持,“素人”很难拿到相应的资源等。
再有,互联网时代,各类线上培训显著增多,充斥其中的骗局也不少。对此,监管部门需高度重视,对其中的“套路”和陷阱要早发现、早提醒,严打击、零容忍。
【 有声书|“声音变现”,“馅饼”背后可能是陷阱】来源:工人日报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小红书|等老了改名吗?小红书成功注册老红书商标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飞书|泡泡玛特与飞书签署协议,将使用飞书及飞书OKR办公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