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正史中完美的周瑜为何遭后世狂贬?
本文由:半卷书 原创创作
在史书《三国志》里 , 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 , 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 , 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 , 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 , 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 , “性度恢廊” , 情趣高雅 。
文章图片
然而 , 在民间的话语权里 , 周瑜的身后命运更惨 。
三国故事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不久便在民间有所流传 。到了宋代 , 周瑜的形象已经彻底地扭曲了 。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资料 , 就是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 。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 , 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 , 他鼠目寸光 , 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 , 他看似颇有才华 , 却又似乎人皆可败;在人格修养上 , 他好大喜功 , 心胸狭隘 。史传文学中那个雅量高致、出众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经荡然无存 , 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贤嫉能的平庸之辈 。
市井间“尊刘贬曹”的观念早已有之 。在苏轼的小品《东坡志林》中 , 就曾对民间三国有过这样的描述 , “至说三国事 , 闻刘玄德败 , 频感眉 , 有出涕者;闻曹操败 , 即喜唱快 。”民间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是有着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他们“尊刘” , 拥“帝蜀” , 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 , 自然不会有好感 。
之后 , 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的出现 , 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 。
一方面 , 它肯定周瑜结交孙策 , 开拓江东 , 定建霸业;举荐鲁肃 , 纳降甘宁 , 举贤任能;最后火攻破敌 , 建立不朽功勋 。
而另一面 , 当遇到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 , 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 。对于那些中心人物 , 周瑜只能是陪衬 。
这一切 , 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仿佛达到了极点 。
文章图片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 , 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 , 以正视听 。
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正史记载 , 连刘备都评价周瑜“器量广大” , 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 。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 , 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 , 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 。至于周瑜病逝后 , 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 , 而不是诸葛亮 。
关于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 , 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 , 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巧计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
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 , 单纯的政治婚姻 , 和周瑜的计谋根本没关系 。
关于智激周瑜:纯粹子虚乌有 。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 , 正是孙权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
关于借东风:虚构 , 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 , 赤壁乃周瑜等东吴将领之功 。
关于荆州问题:实乃周瑜死后 , 鲁肃为了“联刘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 。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 , 东吴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 。周瑜死后 , 在鲁肃的主张下把南郡地区借了刘备 , 此后东吴派出孙瑜伐蜀被刘备挡道 , 演义中可能故意把孙瑜和周瑜搞混了 。
推荐阅读
- 赵云|有人说赵云是杂号将军,我们来看看正史中赵云到底有多猛!
- 司马昭|看完三国正史才明白:让司马昭痛恨了一辈子的人,根本就不是曹髦
- 周瑜|周瑜之心胸,与孙权的融洽和谐关系,可见海阔天空,为什么?
- 曹孟德|周瑜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为何成中国历史上千古罪人?
- 刘禅|三国正史中,刘禅真的昏庸无能吗?
- 曹操|正史上,曹操杀害了哪些名士?答案有些意外!
- 周瑜|周瑜被气死,诸葛亮去给周瑜吊孝的时候,为何周瑜的手下没杀诸葛亮?
- 呼延庆|他被美化成民族英雄,正史里,却是个误国误民的罪人,名字很熟悉
- 周瑜|“美人计”被世人津津乐道,屡试不爽,为何大督都周瑜却失算了?
- 魏延|正史中,蜀汉猛将魏延是如何死的,最终是什么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