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票房破16亿!《长津湖》的真实战场竟是这样……

这几天
电影《长津湖》正在热映
自9月30日全国公映
截至10月4日0点
票房已经超16亿了!

长津湖|票房破16亿!《长津湖》的真实战场竟是这样……
文章图片

△“冰雕连”战士宋阿毛手写卡片
是什么样的精神和信仰,支撑着这些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宁愿冻死也绝不暴露目标?
或许从周全弟老人身上,能找到答案 。
长津湖|票房破16亿!《长津湖》的真实战场竟是这样……
文章图片

△周全弟老人
在长津湖战役中,年仅十几岁的周全弟失去了双手和双腿 。
他们进入朝鲜时,由于战事紧急,来不及换装,只穿着一件薄棉衣和胶鞋 。周全弟和战友们熬了三天三夜,在第四天清晨,终于听到了冲锋的号角 。
此时此刻,“我爬不起来了,冻僵了,冲也冲不动,看到战友往前冲,我眼泪簌簌地往下流……”没能和战友们一起冲向敌人,成了周全弟一生的遗憾 。
长津湖|票房破16亿!《长津湖》的真实战场竟是这样……
文章图片

△周全弟军装照
因为四肢严重冻伤,再也无法参加战斗,周全弟被送回了东北的医院 。
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周全弟的截肢手术甚至没有打麻药,16岁的他失去了四肢 。“拿枪我拿不了了”,他的这句话令人痛心 。
2
“零下40℃,冻掉指头
再痛也不哭......”
今年96岁的老军医于芝林也曾亲历长津湖战役 。
据史料记载,那一年的长津湖地区恰逢50年不遇的极寒,第9兵团进入朝鲜的第一天就冻伤了800多人 。
于芝林回忆:“一进朝鲜,飞机每天轰炸,我们走的路,上空都是飞机,牺牲的战友遗体都找不到 。”
长津湖|票房破16亿!《长津湖》的真实战场竟是这样……
文章图片

△长津湖战役(资料图)
于芝林哽咽道:“当时零下40℃,手捏着铁,皮肤粘着了,再放下就要掉一块皮 。我们把被单白色的一面,反过来披着,利于隐蔽,卧在雪山中,忍饥挨饿不能动 。”
长津湖|票房破16亿!《长津湖》的真实战场竟是这样……
文章图片

△于芝林年轻时
当年,24岁的于芝林作为师医院院长,和战友夜以继日救治伤员 。“战斗结束那天,医院一天就收到了2800个伤员,手指、脚趾头被冻掉的,截肢的太多了 。这些战士大都是20多岁,小的只有16、17岁,但是没有一个哭的,再痛也不哭” 。
后来,于芝林在战场上被炸伤了右腿,留下了一辈子的残疾 。
3
“土豆冻得像石头
班长放在胸口焐热给战士吃”
强度太大、气温太低、肚子太饿,“艰苦程度超过长征” 。
战场上,一线的战士们浴血奋战,后勤保障工作同样危险重重 。
1950年10月至12月期间,阎福斌担任志愿军第20军文化教员,在长津湖战役中负责运送伤员和后勤保障工作 。
长津湖|票房破16亿!《长津湖》的真实战场竟是这样……
文章图片

【长津湖|票房破16亿!《长津湖》的真实战场竟是这样……】△志愿军战士阎福斌
因为物资贫乏,土豆成了战场上的珍贵食物,但极端的低温使土豆被冻得很僵硬,宛如一块块坚硬的石头 。
“为了让战士们吃上暖和的食物,一位叫王法礼的班长将土豆一个个放在自己的胸口焐热” 。这样的战友情,一辈子刻在了阎福斌脑海里 。
长津湖|票房破16亿!《长津湖》的真实战场竟是这样……
文章图片

△青年时期的阎福斌
4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
后辈就不用打了......”
长津湖地区有一座公路桥,是志愿军人员、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也是美军重点轰炸目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