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移动支付3.0,互联网巨头们的中心争夺战( 二 )
开展支付完成闭环也是对未来支付大潮流的底层布局,也是对自身生态的被动防御。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线下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支付也不例外。互联网的聚合效应使其更能获取零散且少量的需求,发挥长尾效应的价值。如果将办理业务的银行比作支付APP,那么进行金钱往来的二维码就是ATM机,并且二维码正在逐渐取代ATM机的作用成为未来的主要交易窗口。
据央行最先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ATM机存有98.67万台,较上季度又减少了近2万台,中国ATM机数量呈现继续减少的态势从2019年就已经开始。
无处不在的二维码成为了掘金端,不断的刺激用户消费,挖掘用户的需求,将尾部市场整合爆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CBDC(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进一步巩固了数字交易的地位,现金已死,移动支付必将成为底层应用,互联网企业自然需要未雨绸缪。
同时,互联网企业的无边界扩张使得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用户数据背后所代表的的用户需求是流量延伸的基础,只有完成交易闭环,才能最大可能的保证生态安全,避免被多个巨头生态衍射穿透,丧失话语权。
然而曾经“卖身”的互联网企业,自立之后究竟还有无自主权成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哪怕当下外链已开,支付码互联互通也将成为趋势,但在单一场景无法打破多场景的天然劣势下,“独立者”或许连自有支付业务都很难找回。
新老巨头博弈,支付费率恐成行业夺命锁在支付上独立自主就无法避免和支付双巨头争夺市场份额,支付体系已经完善的微信和淘宝自然不会“放纵”场景的流失。在支付费率上做文章,达到继续捆绑其他互联网企业或许也将成为可能。
除了流量输送外,收费费率也是一个企业选择支付方式的重要参考依据。京东停用支付宝的“理由”为支付宝费率太高,美团也曾公开指责支付宝的高费率。虽然京东和美团踩支付宝主要是因为屁股决定了位置,但也能透射出支付费率对企业的重要性。
因此,支付宝和微信要想限制其他平台抢市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改变支付费率。既可以通过添加各种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的方式做到支付费率的“合理”涨价,也可以倡导全行业降低支付费率,其最终结果都可以做到用支付费率代替流量捆绑。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作为中国前两大移动支付平台,2020年占据了94.4%的市场份额,巨大的体量使得两者能够获得银行的低价通道费用,同理,拥有高市场份额也能够在与下游运营维护服务商合作时获得定价权,在支付产业链中,微信和支付宝已经将成本压到了最低标准。
单方面向互联网企业提高支付费率可以参考外卖行业,针对企业的支付费率是To B生意,在性质上偏向于企业之间的利益互换,提价遭到的抵触并不会像C端明显,其可行性要高于外卖行业。
提高费率的好处在于,支付费用的提升使得其他互联网企业开展支付业务的成本上涨,但坏处在于有垄断行为的风险,且加剧了其他互联网企业做支付的决心。因此,倡导全行业支付费率的降低才是限制其他平台做支付的最佳方案。
支付宝和微信已经在产业链上将支付成本压到了最低,一旦全行业的支付费率全面下降,整个支付行业的利润率也将大幅下降。对于没有低银行通道费和低服务商运营费用的中小支付企业而言,支付生意究竟要投入多少才能有起色成为了极具考量的事情。
支付业务之所以成为好生意,在于支付背后的信贷等金融产品,发展金融的前提在于市场足够大,有充足的数据构建用户信用体系。一旦支付双巨头通过降低支付费率的砸盘方式降低整个支付业务的利润率,其他支付企业很难开拓市场,只能将支付业务局限于自家生态体系之内,而支付双巨头却可以通过“薄利多销”和信贷上的巨额利润维持双寡头的地位。
推荐阅读
- 迅销集团|新疆回应“山姆下架新疆产品”:劝相关企业不要割自己肉贴美国脸
- 盲盒|上海制定反垄断、互联网营销算法、盲盒经营活动等新业态合规指引
- 向海龙|百度前搜索总裁加入传音,担任移动互联总裁
- 企业|企业微信携1.8亿用户“逼宫”,钉钉慌不?
- 互联网时代|这5类商品尽量去实体店买,否则坑的还是自己!
- 乱象|微信治理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乱象,“南京头条”“高考山东”等遭清理
- 封号|亚马逊新CEO上任,中国电商成重点封号对象,企业半年亏损7.4亿
- 互联网企业|2022,中国互联网何去何从?
- 工具|企业微信新版本发布,腾讯产业互联网效率工具实现一体化
- 安全|“网络大流感”ApacheLog4j2漏洞来袭“云上企业”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