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_历史人物|于谦明知英宗复辟成功自己会不得好死,为何夺门之变他仍坐视不管?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
夺门之变,就是典型的例子 。
于谦,输在无私 。
时至矣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 。
于谦_历史人物|于谦明知英宗复辟成功自己会不得好死,为何夺门之变他仍坐视不管?
文章图片

于谦这个人,无党无私 。
石亨,原本犯了军纪要被处理,是于谦爱惜其才,替他求情,并让他总理十营兵的 。
在北京保卫战中,石亨功劳不及于谦,却得以世袭侯爵 。
石亨为报答于谦,举荐于谦的儿子 。
相互提携,这就算是交了朋友,结了党了 。
即便于谦不接受结党,人家推荐你儿子,于私也是“善意”,婉言谢绝就是了 。
可是,于谦不但表示自己的儿子无功不能任职,还斥责石亨,说他身为总兵官,不举荐隐士,提拔将士,却推荐我儿子,失职!
石亨由此忌恨于谦 。
此外,张辄,在北京保卫战时与于谦并肩作战,算是战友 。而且,他与其兄弟二人都是靖难大将张玉的儿子,又都身居要职,根基极深 。
于谦仍然无私,因为张辄征苗时犯律而弹劾 。
此外,当景泰帝要用人,咨询他意见时,他都是据实而说,有一说一 。
景泰帝要用的人,自然都不是一半人,或出勋臣之家,或为名门之后,都是背景很强的人 。结果,因于谦只就才能、表现论人,许多人得不到任用、提拔,都怨恨于谦 。
身居高位,无党无私,于谦不愧为高尚无私之人 。
然而,高尚,往往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
于谦的另一项无私之举,则加强了他的对手们 。
团营,有功于国家,却助长对手实力于谦干了件有功于国家的大事:团营 。
土木之变,三大营体制的弊端暴露无疑 。
当年,为了防范武将影响力过大,采取了统兵与练兵分离的政策 。即:将士们平时在各卫所、各营操练备战,战时,由朝廷委派的将领统兵出战 。
作战结束后,大将交回兵权,回朝做官 。各兵各归各营 。
因此,作战时,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
于谦_历史人物|于谦明知英宗复辟成功自己会不得好死,为何夺门之变他仍坐视不管?
文章图片

明代的战争,已经冷热兵器并用,对协同要求较高了 。
因此,作战时,兵不识将意,将不识兵情,指挥不灵,往往败北 。
于谦为改革弊端,创立团营 。
他选拔精锐,分为10营,每营15000人,统一操练 。
将士们长期在一起,训练在一起,作战也在一起,体统相继,彼此相识,兵将相习 。
于是,“同辈之人易以相机,管事之人易以使令,如手足之捍头目,子弟之卫父兄” 。
明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于谦_历史人物|于谦明知英宗复辟成功自己会不得好死,为何夺门之变他仍坐视不管?】然而,这也给了一些人机会 。
原本,统兵大将只在战时接触部队,而部队作战结束后,各回各营 。
如今,统兵之将也是练兵之将,上下一体 。
因此,石亨、张辄等人,都可以借机拉拢一些勇士,结成党羽,以为自己的死士 。
后来的曹石之乱中,曹吉祥拉拢的蒙古降卒,居然能够直接攻打长安门,可见其力之强 。
夺门之变时,曹、石的实力当然没有那么强 。不过,事后,得到赏赐的将士达4000人,即便有些是事后来冒领的,但事变时规模应当也是不小的 。
或许,这也是于谦死后,已做出成绩的团营被取消的原因吧 。
结成一党的“夺门派”于谦不结党,但对手会结党 。
这些结党者,实力都很强 。
总兵官石亨,是团营十营的总兵官 。
太监曹吉祥,是司设监太监 。表面位置不高,但实力很强 。早在当年随王瑾出征时,他就私养番将健卒,后来,他又奉命为团营监军,其私人武装自然更强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