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乔一鸭:数据分析对 To B 类企业的价值、瓶颈与实践

本文由36氪企服点评专家团乔一鸭原创。
乔一鸭:见证 1500+ 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分享团队智慧。
————正文————
企业服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不只是把软件、服务搬到网上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我们和客户之间的长期伙伴关系。企业服务的本质在于:了解客户和真实业务诉求,并为其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帮助其走出复杂商业环境中的发展困境。
一、理想:能做的,但还未做的这对供职于企业服务的产品经理、运营人员、市场人员来说,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需要从客户成功角度去重构整体业务。通过围绕“以用户为中心”的数据分析赋予了企业小伙伴们一定的便利,他们希望通过数据分析解决以下问题:
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高质量的客户?
如何快速判断线索跟进优先级,有效提升销售线索转化率?
如何诊断易流失客群和高价值客群,实现客户全生命周期支持与管理?
如何根据数据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增强客户黏性,保障客户续约率?
对于 B2B2C 类型的客户,如何提供给 B 端客户自有业务运营情况数据?
二、瓶颈:那些束缚手脚的绳索实际在实际着手这件事的时候,不难发现有需要难以解决的问题与挑战,例如:

  • 数据孤岛:前端行为数据和线下、CRM、ERP 等后端业务数据无法打通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了解各个推广渠道,分别带来的流量和用户量是多少,每个渠道带来的用户的后续转化和留存情况如何,是最基本的诉求,但是我们最终关心的转化不仅仅只限于注册,我们希望了解到该批线索用户有没有转化为客户,有没有最终付费。
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的现状是,营销推广数据与企业 CRM系统没有打通,所以就不能衡量每个渠道最终真正完成付费转化的有多少,从而不能筛选出最优质、ROI(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推广渠道,优化营销投入产出比。
  • 产品功能复杂,动辄上千个埋点,不知如何定义和管理数据模型
企业服务相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行业而言,由于产品功能复杂,涉及产品模块众多,经常会出现埋点无序混乱、数据采集缺失,而且这整个过程会涉及两个用户主体,一个主体是用户,一个主体是企业,那么如何设计数据模型更有利于分析就是一件令人比较头疼的事了。
  • 跨部门、多业务线数据完全独立,无法全局分析
To B 类产品一般会有多条业务线,涉及团队和业务线人员众多,如何将多条业务线整合统一在一个平台进行分析,满足不同团队不同人员按需提数,而不是给开发提出需求后,排队等排期,就显得很迫切了。客户的整体情况及健康度、渗透率等基础分析都依赖于多条业务线统一分析。
三、实践:一些冲破枷锁的尝试以 A 公司——一家提供移动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软件的企业服务商为例。同样,A 公司同样是坚持以客户为重,希望对客户获取、潜客线索管理和优化以及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进行持续优化,从而实现整体经营绩效的提升。A 公司的一些尝试值得借鉴。
一个埋点事件支撑 5 条业务线 21 个团队数据分析需求
我们知道,企业服务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促使企业用户活跃,提高企业客户的留存,降低企业客户的流失,所以 A 公司需要对企业的健康度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及时发现健康度不佳的企业。
A 公司一直关注活跃的企业数和员工数有多少,以及每天的变化趋势;并进行企业质量的衡量,如平均一个企业中有多少个用户使用,在线的员工占企业开通员工的比例。
A 公司一共有5条业务线,任何一个业务线的大多数操作请求都会触发一条后端业务请求,这个过程会涉及 3000 多个接口,在任何一个接口被调用,那么需不需要设计 3000 多个埋点事件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