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东吴历史上的最大败招,在麦城对关羽赶尽杀绝!


关羽|东吴历史上的最大败招,在麦城对关羽赶尽杀绝!
文章图片
所谓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厢 。现在瀚海狼山年龄越大反倒越喜欢重看包括三国在内的历史书 。当然要演义和正史一起看 。可以得出比年轻时多的多的想法 。20岁年轻时最不愿意看的就是关云长大意失荆州,最后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一段 。觉得关公这么牛的人物落这么一个悲惨的结局 。实在是落差太大 。到了30多岁,有了工作和社会经验,第二次看,就知道关公落这么一个结局一点不奇怪,真是自大加一点 。人得意时千万不能狂妄,而失意时也不必气馁,所谓宠辱不惊才是成事的基本心态 。而再过20多年后的现在再看,却发现除了关公的心态有问题外;对手东吴的战略其实问题更大 。这句话又从何说起呢?三国到赤壁之战后的基本态势,仍然是北强南弱 。这在隋唐以前,都是基本的战略格局 。本质上来说,当时北方的气候条件尚好,降雨量和气温都不错 。
而当时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和四川盆地的开发远远不够,最关键的是人口不足 。虽然三国时代是在两汉统一400年的基础上,但是由于东汉以来的疾疫定期流行,全国的人口其实是不断减少中 。从西汉的4500万人的顶峰下降到东汉末年的最多1500万人 。这造成除了中原,南方广大土地的人口就更少了 。而在古代,人口资源是打架效果的第一要素,人多自然打群架就不吃亏 。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沿着秦岭淮河一线,形成了稳定的统治区 。曹操也多次试图突破这条线继续南进,但是不论是突破到长江边还是到汉中,都被赶了回来,因此急剧统一的条件显然也不成熟 。此时东吴和刘备的力量都无法和曹操比 。曹操的起家核心兵力是15万左右的青州兵 。而东吴在赤壁大战中,最多集合了3万左右的水陆人马 。而刘备的主力一直是在关羽手里,也就是1万多人 。
关羽|东吴历史上的最大败招,在麦城对关羽赶尽杀绝!
文章图片
【关羽|东吴历史上的最大败招,在麦城对关羽赶尽杀绝!】因此赤壁之战,基本是15万对孙刘联合的4万 。最终还是疾疫帮了东吴和刘备的忙 。曹操失败北还后,仍然有10万以上的精锐兵力 。而东吴最多扩张到4万人 。刘备则先通过在长江南北折腾 。从1万兵力扩张到3万左右 。入西川后,再扩张1万兵力,总兵力4万左右 。后来的夷陵之战,双方基本就是3万主力对3万主力 。演义中的什么60万只是说说而已,因为当时把四川盆地所有的男性,除了儿童全部当兵,也找不到60万人 。
也就是说在刘备入川后,刘备集团基本上是1万人入川,成功后又增加了1万人,川内一共2万主力 。而留守荆州的关羽,手下也就同样2万主力军 。以区区2万人镇守比春秋时代的楚国还大的面积,本身就有点开玩笑 。能原地不动,守住这块土地都不得了 。但关羽偏偏不满足,还想和当年的楚国人一样问鼎中原 。这就是麻烦的基本面 。而东吴其实相当于春秋时的吴国,他们也继承了吴国的称号 。不过此时既没有称帝也没有称王,只是称吴侯 。春秋末期,楚国被吴国灭过一次 。这次则等于关羽统治的荆楚地区,再次被吴地人灭了一次 。不过灭的更彻底 。刘备集团,在大浪淘沙剩下的三大势力中,一直都是最弱的 。曹操集团从一开始就非常稳固,上层带兵的除了老家的曹家人就是夏侯家 。其实都是夏侯家人 。剩下的都是投降的打工将领,但是因为都是后来的边缘者,反倒需要新表现,基本都很忠心 。而曹操的兵员,15万青州兵 。实力强、出身统一,因此很难动摇 。因此“曹兵势大”,几乎是三国中用的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