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牌|盲盒世界折叠:泡泡玛特之外,70%市场在小镇夜市( 二 )


从某种角度说,同样是树脂摆件的盲盒和水晶球成了两种生意。盲盒需要紧跟潮流做小单快反打爆款,毛利不见得很高,但押中爆款就是一本万利。而水晶球单价可以卖到30元以上,是高毛利的代表,却不见得能够出爆款。
在义乌,像汪旭维这样生产树脂盲盒的工厂有10多家,他们大多没有品牌标签,也很少给头部品牌代工,主要是一些做树脂娃娃和工艺品的厂商转型入局。而以泡泡玛特等为代表的盲盒品牌,大多选择在东莞、汕头区域的工厂代工,那里是pvc娃娃的主要生产地,因为pvc材质的娃娃能够更好的还原细节,比如表情、手指缝隙等,这更符合品牌盲盒对IP设计精细化的要求,但因为开模和设计费用更高,pvc盲盒也比树脂更贵。
如今走在义乌商贸城的礼品区域,总能看到打着“原创IP”标签的盲盒档口,马卡龙配色的小女孩和憨态可掬的宠物造型,是主流款式,但你很难记住他们真正的IP名字。
折叠的盲盒世界汪旭维们面对的,是盲盒的另一个折叠世界。
他说,自己的客户主要是做地摊夜市批发、抓盲盒机的代理商、淘宝卖家以及培训机构做招生、企业等做礼品。
这些批发价不超过10元的盲盒,在下沉市场有了一片新天地。相比定价在59、69元的泡泡玛特等品牌,这些厂牌盲盒零售价大多不超过25元,从造型到设计,也基本满足了“可爱”的基本元素,是儿童或者小镇少女愉悦自己的最佳选择。
社交平台上,有一批推崇用盲盒摆地摊的账号,他们或采访、或亲自实践在夜市卖盲盒,10元的进货价,一晚就能赚到300多。
厂牌|盲盒世界折叠:泡泡玛特之外,70%市场在小镇夜市
文章插图
在短视频平台,围绕盲盒的生意形式更多样,盲盒直播是最火热的形式之一。这其中,一种是跟厂家合作卖盲盒赚佣金,主播的盲盒都由厂家提供,主播在直播间卖,拿商家返还的佣金;一种是通过拆盲盒的随机性、刺激性,吸引一大堆人围观,来赚打赏;还有一种是主播通过拆盲盒这个噱头,带动小店里其他产品的销售。
厂牌|盲盒世界折叠:泡泡玛特之外,70%市场在小镇夜市
文章插图
无论哪种形式,盲盒直播间主要售卖的商品都是这些单价在25元左右的厂牌盲盒。毕竟品牌盲盒大多选择直营模式,渠道把控很严格,即便是直播间的主播也可能要自掏腰包原价购入,用其作为引流款,再通过卖厂牌盲盒赚钱。
盲盒的两种生意价格的高低,只是厂牌盲盒与品牌盲盒差异的表象,这背后其实是两种生意。
在汪旭维眼中,售价更高的泡泡玛特们,意味着更会“拍照”、更会运营。在他的经验中,拍好照片是推出爆款的必要条件之一,单价200多一张的产品照,是品牌商家更有实力去做的东西。
但看似“简单”的盲盒生意,并不是几张照片就可以定义的,这背后还有着一套经营逻辑。
对于很多潮玩工作室和品牌商家来说,它们并不会单独经营盲盒这一个品类,同时还要运营大娃(手办)、公仔等。从售卖价格来看,盲盒一般定价29-59元,而大娃和公仔的价格会高得多,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甚至有些大娃可以炒到万元以上的价格。
因此,品牌对于手中的IP如何定位和规划,决定了这个IP将用来生产盲盒还是大娃。大娃售价高,但也意味着销售数量有限,并且这个“有限”决定了大娃后期的价值,因此大娃的价值在于品牌化,后续的转化在于这个品牌能否从其他途径创造价值。但盲盒的逻辑是一旦卖爆了,后续就可以围绕这个IP一直加单出新品,成本就逐渐摊薄,盲盒本身就可以创造收益。
换句话说,盲盒只是品牌商家运营IP的一个载体,通过盲盒能够更快的让IP破圈,沉淀了一定的粉丝基础后,再卖大娃来赚钱。而对于汪旭维们来说,盲盒就真的意味着一款商品,其实和他卖水晶球或者其他玩具的逻辑相同,只是盲盒的形式,更容易产生爆款,这种大批走量的风格是厂家都喜闻乐见的。

推荐阅读